早期教会史 Early Church History

作者: Haifeng 弟兄 / 2022-04-19 收稿

前言

圣经对教会历史的正式记载止于使徒行传28章。在28章结束的时候,路加医生是这样写的:

“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

根据使徒行传前面的记载,我们知道,保罗历尽艰辛来到罗马,是为了他在耶路撒冷被捕一事向凯撒皇帝上诉,这是他作为罗马公民身份所拥有的权柄。保罗起初可能没有打算利用这样的特权,但是这岂非是神特意的安排,使他有机会把福音从偏远的犹大省带到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大城。

按照罗马的法律,如果诉讼的一方上诉到凯撒,另一方就一定要亲自来应诉,也就是说,既然耶路撒冷的祭司和犹太贵族控告了保罗,而且既然现在保罗在凯撒面前上诉,那么,那些祭司和犹太贵族就一定要派人到罗马向凯撒禀报控告的理由,双方对质,最后由凯撒做出裁决。如果他们不来应诉,保罗就会被自动判为胜诉。

我们实在很想知道,保罗最终是不是打赢了这场官司,如果赢了,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惜,使徒行传的记载到这里戛然而止。这当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使徒行传的写作时间,恰恰就是路加医生在罗马陪同保罗等候凯撒宣判的那两年。只是,直到使徒行传写成,即将转交给它的第一位读者提阿非罗的时候,审判还没有结果。对于路加来说,宣判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他当然没有办法告诉他的读者了。有人会问,那么,等到宣判结果出来以后,路加为什么不在使徒行传的后面补充上去?试想,路加的第一读者,是篇首提到的提阿非罗大人,古人都是手写的书稿,书稿既然已经转交给了这位读者,应该没有办法再重新修改,况且,保罗获释的事情,在当时的人看来,不是历史,而是新闻,不需要一位历史学家去记载的。

无论如何,使徒行传的写作意图是完全达到了。使徒行传的开篇是耶稣基督赐下的“大使命” –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1:8)使徒行传用28章的篇幅,详细、准确地记录了福音如何只用了三十年时间,就从耶路撒冷一直传到罗马帝国的首都。至此,整个帝国的百姓都有机会听到福音了。

保罗抵达罗马,也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从这里开始,更多的基督徒将会领受神的大使命,将福音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使各族、各民、各方、各国都能得到神的救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徒行传是一本至今仍然在书写的书,它记录了教会自创立起,两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教会虽然经过无数的患难试炼,历经内忧外患,但是神不断兴起敬虔的圣徒,使基督救赎的福音薪火相传,直到今日。

本文就从使徒行传28章开始,继续追随历代圣徒的脚踪,见证圣灵在教会历史上从未间断的引领。

第一章 使徒时代(30-100年)

1. 1 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

考查教会的历史,就一定要了解罗马帝国的历史。教会孕育、诞生和发展的时代,也是罗马帝国从创建、辉煌到逐渐走向衰落的历程。当拿撒勒木匠约瑟的儿子耶稣带领着一小群出身卑微的加利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四处游走传讲天国的福音时,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罗马城里的皇帝和贵胄,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三百年后,他们如日中天的庞大帝国,将要被这个全新的信仰所倾覆,他们更加想不到的是,基督徒不是靠着武力打败罗马的军团,而是靠着爱和宽恕征服了人心。

然而,这三百年的历史,也见证了无数基督徒为了信仰的缘故,毫无畏惧地面对这个帝国最残酷的逼迫和镇压,包括许多历史上罕见的残暴君主,诸如尼禄、Domitian, Diocletian, 等等。教会和罗马帝国的角力,如同少年大卫面对歌利亚一般。然而,最终倒下去的,却是貌似不可战胜的巨人。以下,我们就来看看罗马帝国究竟是如何肇始的,又是如何在前三个世纪里成为教会的首要敌人。

早期的罗马,是坐落在意大利台伯河岸上的一座小城。最早的居民,拉丁人(Latini or Latians)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在这里居住了。传说罗马城始建于公元前753年,大约是中国的东周初年。在遥远的东方,周幽王因为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最后引致众叛亲离,犬戎入侵,西周灭亡,罗马建城的时候,这些事情刚刚发生不久。

关于罗马城的来历,有许多传说,其中两个最为著名。一个版本是有关Roma的。据传Roma是来自特洛伊的一名妇人,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以木马计取胜,特洛伊陷落,特洛伊人领袖Aeneas率领生还者乘船逃亡,Roma也在其中。到达意大利罗马城所在地后,众人还想继续往前,Roma却坚持在此建城定居,并说服众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 以Aeneas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不朽的拉丁史诗埃涅阿斯(Aeneid)。

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传说,讲述一对被母狼奶养大的半神半人双胞胎兄弟,Romulus和Remus,在罗马原址筑城。两兄弟产生了冲突,Romulus杀了Remus,成为罗马人的祖先,并以他的名字为罗马城命名。

除去神话给历史蒙上的尘埃,我们对罗马的渊源有几个几乎可以肯定的判断。首先,早期的罗马,是一个“城邦”,如同古希腊城邦斯巴达、雅典一样,在宗教、贸易、航海、社会治理模式等方面,都受到古希腊的影响。罗马最初是一个王国,此后进入共和国时期(前590-前27年)。共和国的末期,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最终,军事强人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胜出,成为永久执政官和第一公民(dictator and princeps)。前44年,失势的元老院以极端的手段将儒略凯撒刺杀。这一历史事件后来被英国文豪莎士比亚改编成一部著名的戏剧,剧名就叫“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此后,又经过十余年的内战,Julius Caesar的侄子兼义子屋大维(Octavian)胜出,成为儒略-克劳丢王朝的首任皇帝。此时已是公元前27年了。屋大维自称奥古斯都,意思是“光荣者”,从公元前27年起在位,直到公元后14年病逝,执政四十余年。罗马帝国终于走上了和平繁荣的道路。据传,奥古斯都七十六岁病逝的时候,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当年的罗马是泥土之城,现在我留给你们的是大理石之城。”

耶稣基督就是奥古斯都在位期间诞生的(约公元前5-3年)。

自奥古斯都起,到公元306年康斯坦丁大帝执政,罗马帝国共产生了五十三位皇帝,一些皇帝甚至执政只有几个月时间,就在宫廷政变中丧命,或者在派系冲突和内战中死于非命。皇位稳固,得以善终的皇帝反而不多。原来,奥古斯都虽然执政有方,但是在遴选继承人方面并没有周全的考虑,罗马帝国从创建到灭亡,自始至终都没有走出政权更迭时流血杀戮的怪圈。

以下,我们先来了解一些罗马帝国社会的基本状况。

古罗马社会遵循着一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最早的罗马“公民”,是指所有出身于早期三个拉丁部族的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从共和国时期开始,罗马人逐步完善了元老院(Senate)和执政官(Consul)的制度,并且创制了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改变了原来完全依靠“习惯法”随意量刑随意定罪的弊端,直到今日,这种法律体系仍然被沿用。罗马的法律体系奠定了社会根基的稳固。但是,到了帝国时期,元老院的地位逐渐被削弱,最后沦为摆设,而皇帝则集所有大权于一身。

罗马的社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层,分别是:Patricians, Equites, Plebeians, Freedman, Slaves.

Patricians属于贵族阶层,最初拥有大量的财富和土地。Plebeians最初则是平民阶层,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有些Patrician家族也可能失去了土地和财富,而一些Plebiean家族也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尽管如此,Patrician仍然是世袭的,Plebeians则可以从事很多行业,从农场主、水管工、手工匠人、教师、到建筑师等各种收入丰厚的职业都有。

Equites,顾名思义是骑士阶层,也是属于Patrician贵族阶层,最初是职业的骑士,在共和国早期接受俸禄饲养、看管战马,此后,开始参与商业和贸易活动。骑士虽然也是贵族,但是地位低于元老院元老,主要掌管银行、贸易和贩卖奴隶等行业。

Freedman,自由民,或称释奴,原来为奴隶,用金钱赎买到自由权,或者因为取得主人的信任赏识而获得自由。自由民可以得到公民权,但是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他们的下一代则可以。自由民大多不会离开他们的前任主人,而是以新的身份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效力于原主人。

奴隶。奴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初的奴隶大多是战俘,或者因债务等问题自愿卖身为奴,或卖儿女为奴。奴隶的生活并非一定是苦不堪言的。从事采矿、筑路等工作的奴隶当然会很辛苦,但是也有大量的奴隶从事手工业,甚至作为主人的家庭教师或乐师。奴隶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主人对他们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罗马的社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奴隶的工作。奴隶的数量众多。许多贵族家庭蓄奴超过一千名。罗马人曾经考虑过给所有奴隶穿上特定的制服,以方便辨认,但是他们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这样以来,奴隶们就会意识到,他们的人数要远远超过他们服事的主人!奴隶起义是一个令罗马人头痛的问题。公元前73-71年的斯巴达起义声势浩大,给罗马社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影响深远。

奴隶制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教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耶稣基督传扬的是爱与平等的福音,成为基督徒的奴隶是否要脱离自己的主人去追求平等和自由?成为基督徒的奴隶主是否要释放自己所有的奴隶?如果这样做,是否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是初代教会要面对的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使徒保罗在腓利门书里面给我们看到极大的智慧。

罗马的军事力量:罗马军团

罗马的军团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军团编制如下:八人为一帐,十帐为一伍,伍长即为“百夫长”,实际统领约八十名士兵,六伍为一营,十营为一军团。此外,每个军团还有骑兵一百二十人,负责侦察和传令。这样算来,一个军团就有约五千人之众。福音书记载,耶稣在格拉森赶鬼,鬼说自己叫“群“(路8:30),这个”群“的原文就是”军团“。整个帝国全盛时期约有二十八个军团。初期的军团士兵,都必须是罗马公民。后来,随着征服的疆域扩大,军队不断扩张,也吸纳了非罗马公民的士兵,组成外籍辅助军团。此外,还设有禁卫军,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由皇帝直接指挥。禁卫军的数目最多时有数万。但是,也正是最接近皇帝的禁卫军,往往成了暗杀皇帝的主谋。使徒保罗在他的书信里提到,他在罗马被捕上诉的时候,曾经有机会接触到“御营”的士兵和军官,并传福音给他们,这个“御营”就是罗马的禁卫军(腓1:13)。整个算起来,罗马的军力全盛时约有三十万左右。罗马军团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士兵训练有素,是职业化的常备军队,也是帝国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

罗马的宗教

早期的罗马人是多神教的,敬奉男性主神天空之神Dyeus Patre (Sky Father),以及众多的次要神明。此后,也吸收了众多古希腊神明。这个天空之神与希腊的主神宙斯(Zeus)是同源的,后来被罗马人改造为朱庇特(Jupiter),宙斯的配偶赫拉(Hera)变成了罗马的女神朱诺(Juno), 爱神阿弗洛狄特(Aphrodite)成了维纳斯(Venus),月神亚蒂米斯(Artemis)成了戴安娜(Diana),诸如此类。当然,罗马人也有自己的本土神明,例如罗马城中有著名的Vesta(女灶神)神庙,由六名处女祭司(Vestal Virgins)常年供奉,罗马人相信,女灶神能够保守他们日常生活的平安。农神(Saturn)也是一个重要的神明,罗马人每年十二月要庆祝农神节(Saturnalia),节日期间,全城放假,一切工作都要停止,人们可以尽情狂欢,甚至奴隶也都可以被允许参加。后来,康斯坦丁大帝成为基督徒以后,可能有意用基督教的节日来代替原来根深蒂固的偶像崇拜,才把圣诞节定为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自奥古斯都以后,罗马皇帝都将自己视作神明,甚至在统治期间,就将自己的巨型雕像放入神庙里命人祭拜。崇拜凯撒为神明成了罗马人表明自己效忠皇帝的形式,这对犹太人和基督徒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娱乐休闲

古罗马人的娱乐休闲活动和现代人没有大的不同。从游泳、赛跑、狩猎、骑射到拳击、摔跤,以及桌上棋类游戏,应有尽有。大型的公众娱乐活动有马车比赛、戏剧、斗兽表演、角斗士表演,甚至公开的处决死囚。著名的罗马圆形大剧场可以容纳五万名观众。这些现代人看起来极其血腥的活动,使罗马人的不满情绪得以宣泄,不致引起暴乱。

罗马和平 – Pax Romana

自奥古斯都以后,约二百余年时间,罗马帝国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时期。在此之前,罗马人视战争为社会的常态,而和平,在他们看来,只是交战双方因为精疲力竭而暂时休战的一种非常态时期。奥古斯都劝说罗马人,在和平时期他们可以更好地获取财富,这要比冒着极大风险在战争中获利或赢得荣耀更为安全。此后的几任凯撒都遵循了奥古斯都的策略,甚至罗马城内军队出征时要通过的亚努斯神之门也被关闭。

罗马的和平时期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罗马的交通极为发达,帝国的各个部分都有供马车行驶的道路,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罗马的商人从东方采购丝绸,宝石和香料,地中海沿岸的贸易都非常活跃。此时,东方的汉帝国也处于全盛时期,丝绸之路成为连结东西方的桥梁。耶稣基督降生在第一世纪,岂非是神特意的安排?因为这样以来,教会建立起来以后,福音可以借助交通和社会交往的便捷,在几十年间传遍整个帝国。

罗马的语言:拉丁文和希腊文Roman languages, Latin and Greek

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有两种,拉丁文和希腊文。拉丁文是罗马的传统语言,也是帝国西部的商贸通用语言(lingua franca),甚至到第三世纪的时候,很多新成为罗马公民的人都要学习一些拉丁文词语才能够体现自己的“罗马人”身份。

希腊文(Koine Greek)是地中海东部沿岸的通用语言。希腊文的国际化极大地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圣经的新约就是用希腊文写成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希腊文继续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使用,直到十六世纪。而拉丁文则逐渐被帝国原领地内的地方语言所取代,成为罗曼语族的原型,衍生出今日欧洲的众多预言,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Occitan),罗马尼亚语等。

1. 2)从奥古斯都到尼禄

新约里提到名字的罗马皇帝有三位,耶稣诞生时期的凯撒奥古斯都(前27-后14年在位),耶稣公开传道并被钉十字架时期的凯撒提比流(14-37年在位),将犹太人驱逐出罗马城,因而殃及亚基拉和百居拉的凯撒克劳丢(41-54年在位)。此外,保罗到罗马上诉时期,当政的皇帝是克劳丢的继任者,使徒行传虽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此人却是影响教会历史的重要人物,甚至许多人相信,他就是使徒约翰在启示录里面提到的“敌基督”。这个皇帝就是罗马的暴君尼禄。

尼禄(Nero),原名Lucius Domitius Ahenobarbus,生于公元37年12月15日,卒于公元68年6月9日,时年不满31岁。他是Julio-Claudian王朝的第五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尼禄的一生,可以用三个词来总结:荒淫、残暴、凄惨。

尼禄出生于帝王世家。他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凯撒奥古斯都大帝(Caesar Augustus formerly known as Octavian,前27年-公元14年在位),在路加福音里,路加医生告诉我们,就是这位奥古斯都皇帝下旨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原本生活在犹太省加利利地区拿撒勒小城的约瑟和玛利亚因此不得不赶回原籍伯利恒报名上册,他们的儿子耶稣因此出生在大卫之城伯利恒,应验了先知的预言。

奥古斯都大帝育有两儿一女,但两个儿子都早夭,只有女儿Julia长大成人。奥古斯都的最后一任皇后Livia Drusilla劝说他将她与亡故前夫所生之子立为王储,就是后来成为奥古斯都继任者的凯撒提比流(Tiberius Claudius Nero)。因为提比流的母系家族以Claudius为姓,因此这个世系的五任君主被称为Julio-Claudian王朝。

公元14年,奥古斯都驾崩,他的义子提比流继任。大约几年前,在巴勒斯坦刚刚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被路加医生记载下来,就是少年耶稣在圣殿里同祭司、文士们侃侃而谈,他的父母约瑟和玛利亚焦急地寻找他的故事。提比流登基的时候,耶稣大概仍然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正在跟随父亲学习木匠的手艺。

提比流共执政二十三年(公元14-37年)。他是一个极其多疑的暴君,在任期间发出圣谕,禁止一切嘲讽君主的言行,设立类似于明朝“东厂”的秘密警察机构,甚至一个对君王不敬的玩笑,一旦被告发,都能够将玩笑者置于死地。提比流自知暗地里敌对他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位于那不勒斯附近Capri小岛上的夏宫,很少回都城罗马。但是他最终被继任者加琉古(Caligula)暗杀。

Caligula 37-41年在位。他的母亲Agrippina the Elder是凯撒奥古斯都的孙女,也就是Julia的女儿,Caligula因为这样的背景被立为王储。此人当政初期显得颇为开明,废除了前任提比流时代的秘密警察法令,释放政治犯,减免税收,施行诸多仁政。可是,不久之后,就露出了真实的面目。他下旨宣告自己就是神明,并且将罗马所有神像雕塑的头砍下,换上自己的头像。

Caligula任命他的一匹心爱的战马为执政官,给马穿上紫色的袍子,牵到元老院。最为后世人知晓的,是Caligula进攻不列颠的闹剧。Caligula御驾亲征,可是到了英吉利海峡的海边,一个叫La Mancha的地方,却发现根本没有渡海的船只。Caligula下令全体士兵摘下头盔,装满贝壳,然后班师回朝,在罗马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凯旋典礼,因为他这次征服了大海!

Caligula最终被禁卫军刺杀,没有后嗣,禁卫军将他的叔父立为皇帝,这就是凯撒克劳丢。禁卫军找到克劳丢的时候,他正躲藏在宫殿帐幕的后面瑟瑟发抖。

克劳丢(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公元41-54年在位。使徒行传中提到,就是这位皇帝在位的时候,下令驱逐罗马城中的犹太人,以织帐篷为业的亚居拉和百基拉也在其中,最后在哥林多遇到保罗,二人成为教会的中坚(徒18:2;林前16:19)。克劳丢智慧过人,但是体弱多病,患有天生的残疾,执政期间常常被皇后和一班谋士左右。他有一个皇后名叫Valeria Messalina,以淫乱著称,罗马城中尽人皆知。据传曾和一情人密谋刺杀克劳丢篡位,事败,被克劳丢诛杀。克劳丢随后又娶Caligula的妹妹Agrippina the Younger为妻,按照辈分,Agrippina是他的侄女。这位Agrippina也不是头婚,已经和前夫育有一子,就是尼禄。Agrippina游说克劳丢,将尼禄册封为王储。

克劳丢虽然身体羸弱,但是似乎也不会很快死去。Agrippina希望自己的儿子尼禄能够尽早登上皇位,她心里暗暗焦急,决定先下手为强。古罗马史家塔西佗有这样的记载(125-6):

克劳丢被诸事所烦,身体抱恙,遂移驾Sinuessa的海滨行宫,希望借助那里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清新的水源恢复体力。Agrippina终于抓住了机会。她早已打算用毒药将克劳丢置于死地,但是如果使用一服就致死的剧毒,难免会招致别人对她的猜疑,如果是慢性的毒药,克劳丢在未死之前一旦觉察她的阴谋,就一定会将尼禄的王储封号收回,转到他的亲生儿子Britannicus身上。她认为,最理想的一种毒药,应该可以使克劳丢的精神也发生错乱,最后慢慢地死去。制造这种毒药的人选已经找到了,就是一个名为Locusta的女囚犯,此人以擅长配制各种毒药闻名,早已被收到监牢,但是并没有被处死,因为Agrippina知道有一天这个人会派上用场的。Locusta果然遵命将毒药配好,Agippina又买通一名负责皇帝膳食安全的太监Halotus,将毒药放入克劳丢的食物里面。

毒药是放进克劳丢最喜欢吃的蘑菇里面的,他并没有觉察,因为这位皇帝本来就已经十分羸弱了。慢性的毒药造成腹泻,如此一来,恐怕毒药不会滞留在体内发挥作用。Agrippina大失所望,越发惧怕事情败露,急急招来一名心腹御医Xenophon,吩咐他尽速下手。御医前去为皇帝诊治,声称要为陛下催吐,随即用羽毛沾剧毒药物涂抹克劳丢的喉咙,克劳丢片刻之间就丢了性命。

公元54年,尼禄登基,时年17岁,其母Agrippina摄政。Nero还有一位私人教师Seneca,是著名的斯多亚派哲学家(Stoicism)和作家。尼禄当政的最初几年,由于Seneca的辅佐,行事还算中规中矩,但是,随着王位的巩固,越来越暴露出残暴荒淫的本性。最后,尼禄将其母Agrippina诛杀,此后又将年迈的老师Seneca赐死。

据古罗马史家Suetonius记载,尼禄的形象是这样的:

他个子不高,中等偏下,他的肤色不好,脸上长有很多斑点,发色偏黄。外貌还算可以,不能说丑陋。他的双眼是灰色的,无神,脖子短粗,肚腩凸出,双腿细弱,但是身体还算健壮,因为在当政的十四年中,虽然天天纵欲宴乐,却只生过三次大病。他在衣着方面非常不修边幅。在出巡亚该亚的时候,甚至留着长发,披在身后。在公开场合,他也穿着进餐时候的宽大衣服,脖子上裹着一块手帕,不系腰带,不穿鞋子。

如此形象的尼禄,却有着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作为王储,他母亲禁止他学习哲学,但是他对其他文艺类的科目却都非常热衷,包括作诗、绘画、雕塑,音乐,甚至在舞台上的表演,以及在竞技场参加摔跤、赛马等各种比赛。他常常在胸口压上铅板,来练习用丹田吐气发声,尽管他的嗓音并不洪亮,也没有什么唱歌的天分。他常常参加戏剧表演,扮演某希腊悲剧里的角色。通常,罗马的贵族是不会去做这种有失身份的事情的。

年轻的尼禄有一种强烈的、极其偏执的获胜欲望,他一定要获得别人的称赞和认可,并一定要在所有的竞赛中获得冠军,否则,对手的性命将会不保。据记载,他的戏剧表演又沉闷,又冗长,但是,台下的观众必须从头至尾热烈鼓掌,不得中途离场。有些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不得不假装晕倒,这样就可以被人抬出去。

又据记载,尼禄有一次参加马车比赛,中途翻车,不得不退出比赛,但是,比赛结束后,仍然被授予冠军,因为裁判们一致认为,翻车只是一个意外,假设不翻车的话,以尼禄的驾驭水平和表现一定非冠军莫属!

如果仅仅是这些小事,尼禄也许能够长久地维持他的王位,但是,他偏执、暴戾的本性是无法收敛的。随着王位的巩固,他身边的亲信和皇族被一一诛杀,因为他对人极度不信任。最后,他和自己的母亲Agrippina也产生了间隙,因为Agrippina也有极强的控制欲,常常干预尼禄一切的政务和婚姻。尼禄暴怒,将Agrippina逐出罗马城,放逐到位于海边小城Actium一个叫Bauli的住处。不过,尼禄心里始终不安,因为他深知Agrippina城府很深,遂渐渐动了杀机。古罗马史家Suetonius如此写道:

尼禄想到他母亲的威胁和毒辣的风格,决意要先下手为强。他三次投毒,都没有成功,因为Agrippina也是投毒的老手,身边常备有解药。他又派手下人设计了一个装置,安装在Agrippina卧房的顶上,触发机关,就可以使房顶坍塌,把Agrippina压死。这个装置因为太过复杂,也没有成功。他又派人制造了一艘船,船上设有机关,可以使船顶塌陷,将Agrippina砸死,即或不然,船也会自己沉没,将她淹死。船设计好以后,尼禄给他母亲写了一封饱含母子深情的书信,请求与母亲和解,并邀请她来Baiae参加智慧女神梅涅瓦节。Agrippina果然中计,乘船前来参加。尼禄故意安排拖长庆祝活动,等Agrippina回程时天色已经晚了。尼禄热情地请他母亲坐上他亲自预备的速度更快的新船,并假装依依不舍地和母亲道别。此时,他早已吩咐随船的手下人在中途破坏船只,造成一场事故的假象。

送别母亲之后,尼禄没有睡觉,连夜坐等手下人的消息。不久,手下回来报告说,此次暗杀又没有成功。原来Agrippina在船只沉没以后,虽然肩部受了轻伤,竟然自己游上岸,逃过了一劫。老谋深算的Agrippina当然已经知道这都是尼禄的计谋,也知道尼禄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情急之中,Agrippina走出一步险棋。他派一名心腹仆人Lucius Agerinus返回罗马,报告尼禄说,很不巧,她的船在途中遇险沉没了,幸好神明保佑,她游泳上岸,并没有大碍,请尼禄放心,这只是一个事故而已,尼禄也不必过来看望她了,因为她需要休息静养。

可惜,Agrippina这次非常失算。仆人Agerinus刚向尼禄报告完,尼禄就丢了一把匕首到Agerinus脚下,说,“大胆,你竟敢来刺杀我!”遂将Agerinus投入监牢,并传出消息,说Agrippina试图派刺客来刺杀尼禄,事情败露后已经畏罪自杀了。此时,尼禄派出的杀手,已经在去往Agrippina住宅的路上了。

杀手闯入Agrippina大门,仆人们四散而逃。Agrippina对其中一个杀手说:“如果你们是来探望我的,回去告诉尼禄说我很好,如果你们是来杀我的,我相信这不是尼禄的主意。尼禄怎么可能杀自己的母亲。”杀手们将她围了起来,其中一人拿起棍棒对她头上重重一击,另一名百夫长拔出利剑。Agrippina指着自己的肚腹说:“朝这里刺吧。”

实在难以想象,Agrippina知道自己将要死在从自己肚腹孕育而出的儿子手里,她在生命最后一刻是怎样的感受。

尼禄弑母的时候,年二十二岁。

尼禄的暴行还远远不止于此。他的一位皇后,Poppaea,正怀有身孕,不小心触怒了尼禄,被当场踢死,尼禄因此没有后嗣。此后,尼禄可能自己也很后悔,后来,他看上了一名男性奴隶,名叫Sporus,据说Sporus长相酷似Poppaea。尼禄命人将Sporus阉割,穿上女人的衣服,并和他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事以前,他已经和另一名叫做Doryphorus的男性释奴举行过婚礼,那次婚礼上,尼禄自己却是女人的打扮和装束。在他和Sporus的婚礼上,许多罗马人感叹道:“若是尼禄的父亲当年能够娶一个像Sporus这样的妻子,那才真是人类的万幸!”

1. 3)使徒保罗殉道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保罗在罗马的寓所。他被软禁在这里长达两年之久,但是因为并没有被定罪,所以可以自由接待来访宾客。我们也可以想象,他并不是孤身一人,身边一定有一群热心的基督徒同工团队协助打理生活起居,抄写书信,安排宾客来访。这里俨然是一个福音工作中心,虽然外面有罗马士兵把守,保罗没有出入的自由。路加医生也在其中,此外还有提摩太、以巴弗提、马可、亚里达古、底马等人(门24)。各地的基督徒在得知保罗的遭遇后,必定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包括金钱的资助,使他的生活不至于没有着落。(参见腓利比书4:18-19)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保罗最终赢得了这场诉讼。他在给腓利比教会和腓力门的书信里,都非常乐观地表明,他很快就会被释放。至于获释的原因,最大的可能,当然是因为耶路撒冷的犹太贵族最终也没有到罗马应诉。的确,犹太祭司和贵族对这场诉讼没有任何胜算,因为在罗马人看来,保罗和犹太人的争执纯粹是他们内部教义的争论,对于帝国的统治不会造成任何的危险。这种态度,从历任罗马犹大省总督彼拉多,到菲力斯和非斯都,都是如此。

此时,大约是公元63年左右,也就是中国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建武38年。在西方,弑母杀妻的罗马帝国尼禄皇帝,精神已经极度的扭曲,正在变得越来越暴躁不安,没有人能够猜到,他下一个暴行的对象是谁。

保罗获释以后,最有可能去了西班牙传道。这是他在罗马书中告诉我们的,而罗马书是六年前,也就是约公元57年间写成的,当时的保罗还在第三次宣教旅程当中,他住在哥林多。经过二十多年不知疲倦的事工,地中海东岸地区的各个城市都陆续建立了教会。保罗定意要前往罗马,在那里稍事停留,再向位于地中海西岸的西班牙进发,那里是帝国最偏远的地区。福音如果能够在那里扎根,全罗马帝国的人可以说都有机会听到福音了。

但是,保罗在去罗马以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他在各地教会中募集了一批善款,要尽快带给住在耶路撒冷的圣徒,因为那里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饥荒。这个故事的经过记载在使徒行传里。我们看到,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捕,被囚禁数年,连犹大省的罗马总督都换了两任,始终没有获释,他最后决定要向凯撒上诉。神的确将保罗带到罗马,却是用了一个他意想不到的方式。

使徒保罗可能已经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了。数十年的宣教历程,一定在他脸上刻上了许多的沧桑。他常常提到的神加在他身上的那根“刺”,也难免让我们联想到或许是风湿、白内障一类的疾病。他或许听到圣灵的声音,那美好的仗他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已经快跑完了,他事奉了半生的主,即将要把公义的冠冕赏赐给他。

如此看来,如果保罗真的去了西班牙的话,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这次的宣教历程可能也不会很久。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此后又过了不久,保罗在罗马再次被捕。这一次,他的仇敌不会轻易让他获得释放了。此时,罗马城里的基督徒,正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逼迫,而发起这场逼迫的,就是我们上面介绍的罗马暴君尼禄。

公元64年,尼禄27岁,也是他在位的第十年,7月19日,罗马城失火,大火烧了整整六天六夜,全城十四个街区,有十个都化为灰烬。死伤者无数。更多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原来,罗马城内的很多平民街区,街道都很狭窄,街道两旁是拥挤的二层、三层木质阁楼,许多平民居住在这种店铺兼住处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也很难逃生。至于起火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很多人相信,正是这位暴君尼禄一手策划了这场火灾,为的是清理掉罗马的旧城,以便为自己建造一座新的宫殿。

对于罗马大火的原委,塔西佗(15.38)有这样的记载:

此时,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灾难,罗马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火。至于大火的起因是不是皇帝策划的,众说纷纭。最初起火的地方,是位于Palatine山和Caelian山交界处的竞技场附近,那里有许多店铺,里面储存着易燃的货品。火起时,正好有大风,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开来,竞技场顷刻被火海淹没。附近的房屋、神庙都没有石砌的围墙,或是任何能够阻挡火势的障碍物。大火起初在平地的街区燃烧,随后往山上的街区蔓延。由于旧城的街道狭窄,又曲折蜿蜒,因此没有任何扑救的可能。大火中,可以听到无数人的哭喊声,有惊恐的妇人,孱弱的老人,无助的儿童,人们彼此搀扶着试图逃离大火,有人稍微耽延了一下,就被烈焰包围,有人尝试着逃往一个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可是这地方也早已被大火吞没。还有一些绝望的人,或者因为失去了亲人,或者因为失去了所有的财产,索性不再尝试逃跑,任凭大火将他们烧死。没有人敢出来引水救火,因为有一帮人严令禁止救火,还有一帮人大声叫嚣,肆意抢掠,声称他们是奉了命令而来的。

塔西佗的记载表明,罗马大火很大可能是尼禄蓄意而为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罗马史家都相信是尼禄的罪恶。Suetonius写道:

某次,尼禄和人交谈的时候,有一人说道:“我死后,哪管烈火吞噬这个世界。”

尼禄却说:“不会等到我死后的!”他果真这样做了。

罗马在熊熊的大火中燃烧着。此时,尼禄站在他Mecaenas的宫殿塔楼上观看,心中兴奋不已,一时诗兴大发,穿起他在舞台上表演悲剧时常穿的戏服,开始吟诵一首有关特洛伊城被毁灭的诗歌。

可能连尼禄自己也没有料到,这场大火竟然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事后,他也采取了一些赈灾的措施,救济无家可归的灾民,甚至主持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向偶像献祭,试图平息公众的不满。但是,罗马人仍然怨气冲天,大部分人都相信,尼禄一定是这场灾难背后的主谋。最后,为了转移人们的怒火,尼禄将矛头对准了罗马城中一群人数日益增多的基督徒。以下为塔西佗的记载(15.44)(See also Suetonius, 385):

为了平息罗马人的不满,尼禄将罪过推到了一群被公众称为“基督徒”的人们,并对他们施行了最为残酷的刑罚。“基督徒”的名称来源于“基督Christus”,此人在提比流皇帝当政的时候,已经被我们的一位巡抚本丢彼拉多处以极刑,此后,这种非常极端的迷信稍微平息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又在犹大省死灰复燃,甚至已经蔓延到了罗马,因为罗马城原本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世界上各种异端邪说都能够在此孽生。尼禄首先将所有自己承认是基督徒的人逮捕,再根据这些人的线索,将大批的人判罪,他们的罪状,已经不单单是纵火,而是仇视人类。那些不幸的基督徒们在被处死之前,还被极尽羞辱。他们身上被裹上兽皮,被狼狗撕咬;他们被钉上十字架,用烈焰点燃,作为夜间的照明。尼禄的花园被用来作为这些暴行的场地,借着基督徒身体燃烧的火焰,他观看旁边竞技场的表演。有些基督徒全身被蜡或其它可燃烧的东西涂抹,绑在木桩上,活活地烧死,尼禄和罗马的观众却借着这熊熊的火光观看表演。最后,如此残酷的暴行,甚至使罗马的观众也受到了震撼,他们开始同情这些基督徒,因为就是再严重的罪行,再极端的罪犯,这样的刑罚也太过分了。人们开始意识到,尼禄的暴行,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施虐的私欲。

年迈的使徒保罗,可能就是在这场大逼迫中为主殉道的。至于殉道的细节,教会历史没有保存下来详细的记载,作为后世的读者,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试想,当罗马城中大批的基督徒被逮捕,被用各种残酷的手段处死,少数幸存的信徒,可能也在逃亡的路上,没有人有精力将保罗以及众多殉道者的事迹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但是,教会的传统一致认为,圣徒保罗就是在罗马殉道的,这一传统也被所有的早期教父所认可。使徒彼得也是在这一场大逼迫中殉道的。

证实保罗在罗马殉道的早期教父有:Clement(Ad. Cor. Chap. 5), Origen (quoted by Euseb. III.1), Tertullian (De praescriptione Haer. Chap. 36) 更记载保罗因为罗马公民的身份,所以是被斩首殉道的。更有教会传统认为,使徒彼得也是在同时期殉道的,彼得殉道时,自己要求被倒钉十字架,因为他自认为不配得和主一样得荣耀。

1. 5)彼拉多的结局

第四世纪的教会史家Eusebius也没有忘记记载彼拉多的结局。根据他的自述,他的史料来源是希腊的史家。以下引用Eusebius的记述:

当凯撒Caius(即加琉古Calijula的另一名字)执政的时候,彼拉多失势,最终自杀身亡。神公义的审判终究没有来迟。这件事被希腊的历史学家记载下来。希腊人以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四年间隔为期,将这四年间的事件一一记载下来。

彼拉多的结局是这样的。一名撒玛利亚的领袖声称,他找到了摩西当年埋藏在基利沁山的宝藏。撒玛利亚人听闻,成群结队地前来寻宝。彼拉多以为这些人要聚众造反,遂派军队弹压,屠杀了许多人。撒玛利亚人向彼拉多的上司,罗马叙利亚省长Vitellius上告,彼拉多被召回罗马述职(公元36年)。当他抵达罗马的时候,才发现前任皇帝提比流刚刚驾崩,新皇帝Caius继任。彼拉多在新皇帝面前无法自证清白,最终被革职流放到了高卢的维也纳。此地至今还有彼拉多的坟墓和石碑。又据传说,他是在Lucerne湖(卢塞恩湖)畔的山上自杀身亡的。

尼禄之死

尼禄的王位并没有因为他的残酷统治而得以延长。罗马忍受了他已经将近十四年,终于失去了耐心。北方的高卢省执政官Vindex首先宣布起义,不再效忠尼禄(英文单词vengeance 复仇就源于此名)。此后,西班牙的执政官Galba也加入了反叛的行列。

罗马城里情况也越来越糟糕。由于尼禄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宫殿,罗马的贵族、平民都被克以沉重的税赋,粮食也开始短缺了。这时,从北非亚历山大驶来的一艘货船抵达了罗马,人们热切期待着获得这批粮食补给,却发现船上满载的是沙子。原来尼禄需要这种产自尼罗河的纯净的细沙来填充竞技场里的摔跤比赛场地,因为摔跤手的身体上沾上这种沙子,才不至于因为汗水而滑倒。罗马人怒火冲天,开始公开发声反对尼禄。尼禄的一座雕像顶上,被人放置了一个马车的模型,上面用希腊文刻着:他还在比赛呢,现在就除掉他吧!另一座雕像上,有人留下了这样两行模仿剧本里的台词对话:

– “我能做什么呢?”

 – “你只配被装进麻袋。”

原来,按照罗马的法律,凡谋杀父母或至亲的罪犯,要接受鞭刑,并要被塞入麻袋,麻袋里又放入一条狗,一只公鸡,一条毒蛇和一头猩猩,最后,麻袋封口后投入海中。这个标语意指杀妻弑母的尼禄应当接受麻袋刑的惩处。

尼禄的处境越来越糟糕,连禁卫军也开始违抗他的命令了。有消息传来,说罗马的军团都已宣布不再效忠于他了。尼禄知道大势已去,开始筹划自己的退路。他甚至拟好了一个演讲稿,大意是请求军队和元老院宽恕自己的罪恶,如果实在不行,他宁愿放弃王位,去埃及做个执政官。尼禄将这个稿子放在自己的文稿箱里,但是至死也没有拿出来,因为他自己也清楚,人们不可能如此轻易放过他。或许在他宣读完这篇稿子以前,人们就已经把他撕成碎片了。

一日半夜时分,尼禄被恶梦惊醒,呼叫左右,发现守卫的士兵早已弃他而去。他从床上爬起来,吩咐仆人去召他的亲信好友过来,亲信中却没有一个人回复。他带着几个仆人,亲自去找了几家,都是大门紧闭,无人应答。尼禄失望地返回寝宫,发现负责日常打理的仆人们已经不知去向了。他为自己预备的那瓶自我了断的毒药也被某个仆人带走了。他想起来有个叫Spicillus的角斗士,想召他来,帮助结束自己的性命,这个角斗士也早已找不到了。

尼禄极度绝望,他大声喊着说:“为什么?我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吗?”他冲出寝宫,看样子好像要投台伯河自尽,但是始终没有勇气跳下去。稍后,仍然跟随着他的一个自由民仆人Phaon建议说,他可以先离开罗马城,到Phaon自己在乡下的一个寓所躲避一下,再从长计议。Phaon的寓所距罗马城约四英里。尼禄听从了这个建议,急忙骑上马出逃。他象平日一样赤着脚,穿着一件脏兮兮的外袍,脸用手帕蒙起,以防有人认出他来。此时,他手下只有四个随从了,其中之一,就是他的“妻子”Sporus。

尼禄一行仓皇逃到Phaon的乡村寓所,在路上已经被人认出。随从们开始为他预备水和木柴。这是为他的葬礼准备的。随从们催促他尽快自我了断,免得被罗马人发现,不但仍然要被处死,还要忍受羞辱。尼禄失声痛哭,不停地说:“可惜了,我这个艺术家!”这时,Phaon的一名仆人赶到,带来了罗马城内的消息,说元老院已经宣布尼禄现在是罗马的公敌,任何人都有权将他逮捕,按照罗马的惯例接受惩罚。尼禄问是什么样的惯例,仆人答道,犯人要被剥去衣服,脖子固定在Y字形的木桩上,鞭笞至死。尼禄听了,大惊失色,良久,他抽出随身携带的两把匕首,用手指感受着刀尖的锋利,拿起来,又放下,始终没有勇气下手。他甚至哭泣着请求身边的随从先自尽一个,给他演示壮胆,可是没有一个人照他的话去做。

外面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越来越近,是元老院派来的士兵。尼禄终于绝望了,他拿起匕首对准了自己的咽喉,一名叫做Epaphroditus的仆人帮助他将利刃刺入他的咽喉。元老院派来的百夫长冲了进来,看到这情景,装模做样地拿衣袍为他包扎。尼禄尚有一丝气息,他用最后的力气说:“太迟了!你还效忠于我吗?”说完,他的目光开始凝滞,死亡终于带走了他的生命。

公元68年,尼禄自杀身亡,时年三十一岁。

尼禄不知道,当时的元老院对于是否处死他还十分犹豫,因为虽然尼禄罪恶满盈,但是毕竟是开国皇帝奥古斯都的嫡传后裔,如此杀掉他就意味着Julio-Claudian王朝的终结。

尼禄死后,罗马帝国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混乱时期,一年之内,先后有四任皇帝称帝,因此,公元69年又被称为“四王之年 The Year of Four Emperors”。前三任,Galba, Otho, Vitellius,都先后死于非命,最后,Vespasian胜出,成为Flavian王朝的第一任君主。

罗马的教会,经过了这场血腥逼迫之后,非但没有消亡,反而继续成长。与此同时,耶路撒冷的教会也在面临着另一个极大的挑战。

1. 6)耶路撒冷的危机

耶路撒冷的危机

犹太人和罗马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由来已久。让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公元前63年,罗马将军庞贝征服了犹太。公元前37年,罗马确立大希律王为犹太的王,并协助希律王将波斯扶持的统治者Antigonus II Mattathias驱逐。公元前4年,希律王死后,他的几个儿子成为分封的王,但是,由于社会局势一直动荡,自公元后6年起,罗马将犹太设立为省,派遣巡抚管辖,尽管如此,犹太人在许多社会领域,特别是宗教方面,仍然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如此以来,以巡抚为代表的罗马派遣的行政长官、以希律和大祭司为代表的犹太社会上层,以及普通犹太民众这三股势力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和脆弱的力量平衡。这样的社会状态,我们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都能够解读出来。当耶稣被犹太贵族和祭司逮捕,押送到罗马巡抚彼拉多那里受审的时候,这种关系表现得特别明显,彼拉多虽然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并且有罗马军队的支持,但是也不敢草率决定,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社会的动乱,威胁到他的官位。我们看到,没有哪一方势力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公元66年,也就是尼禄皇帝自杀前的两年,犹太的巡抚名叫Gessius Florus弗洛斯。这位Florus是希腊人,对犹太人和犹太宗教非常仇视。他之所以能够上位,是因为他的妻子Cleopatra(和著名的埃及艳后同名,但不是一人)和尼禄的妻子Poppaea是闺蜜关系。在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上,Florus明显偏袒希腊人,却严厉对待犹太人。

Florus上任不久,在凯撒利亚城就发生了一桩冲突。当地的一名希腊商人故意在一个犹太人的会堂外面摆上一个陶罐,把献祭给异教神明的鸟放在陶罐顶上。此时,一些犹太人正在会堂里聚集敬拜。在犹太人看来,希腊人的挑衅行为显然是对他们会堂大大的玷污,使所有进出会堂的人都成为不洁净的了。犹太人为此事向巡抚Florus上告,并缴纳了八他连得银子(一他连得约合34公斤)的诉讼费,结果,Florus非但没有听取原告人的诉状,反而将他们关押了起来。

消息传到耶路撒冷,犹太人群情激昂。在圣殿里,一名值守圣殿的犹太人Eleazar ben Hanania停止了例常为罗马皇帝的祈祷和献祭。

犹太人对罗马人的税收也多有抱怨,在耶路撒冷城里,出现了攻击罗马公民和所谓“犹奸”的袭击事件。Florus十分震怒,他派军队闯入圣殿,从圣殿的银库中没收了十七他连得的银子,宣称这是为了补偿犹太人欠缴的税银。

犹太人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回敬Florus,他们在公开的场合传递篮子,并往篮子里投钱,以此讽刺Florus穷得不像样子了,才从圣殿里抢钱。第二天,Florus派兵进入耶路撒冷,抓捕了许多城里的犹太领袖,并将他们施以鞭刑,再钉十字架。这些犹太领袖中也有一些是罗马公民。

犹太人中的激进群体开始拿起武器反抗。他们很快攻占了耶路撒冷的罗马兵营。公元66年9月,耶路撒冷的罗马人向反叛者投降,并被处以私刑。与此同时,犹太省的其他地方,包括行政首府凯撒利亚,也出现了希腊人攻击犹太人的情况,双方互不相让,许多希腊人被驱逐出犹太、加利利和戈兰高地。分封的希律王亚基帕二世和他的妹妹Berenice是支持罗马统治的,他们看形势不对,急忙离开耶路撒冷,逃到了加利利。犹太的民兵们开始攻击所有的罗马公民和支持罗马的官员,并除去了当地所有的罗马帝国的标志。有一支名为(匕首党)Sicarii的犹太人反抗军突袭了罗马的Masada要塞,并占领了这个要塞。

最初的暴力冲突仍然是局限与犹太人内部的,那些主张暴力反抗罗马人的同不支持暴力的犹太人彼此冲突,导致了许多人丧生,包括前任大祭司亚拿尼亚也死于非命。位于耶路撒冷西面的罗马兵营被反抗者包围起来,最后,指挥官Metilius被迫向犹太人投降,作为得以进出耶路撒冷城的条件。反抗军的领袖Eliezar却将所有投降的罗马士兵全部处死,只留下Metilius一人,而且令他接受割礼,皈依犹太教,才得以活命。

此时已是公元66年的冬季,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有消息传来,说临近的叙利亚省总督Cestius Gallus(盖勒斯)正在召集军队前来平定叛乱。

我们实在想知道,当时耶路撒冷城里的基督徒们是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根据教会史家Eusebius的记载,耶路撒冷的圣徒们,在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得到主特别的启示,提前离开,迁移到约旦河东边的Pella(柏拉城),教会因此得以保全。当时的基督徒普遍相信,由于犹太人悖逆神,将主耶稣钉死十字架,又大大逼迫教会,所以,神即将要在他们身上施行惩罚。以下为尤西比斯的记载:

“犹太人原本已经加害了我们的救主。救主升天以后,他们又多多加害救主的使徒。首先,司提反被他们用石头打死,接着,西庇太的儿子,也就是约翰的弟弟,使徒雅各被斩首,最后,主的弟弟义人雅各也殉道而死。其他的使徒们也不断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他们不得不离开犹太地,到世界各地去传福音,这就应验了主对他们的教导,要他们“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此时,留在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们得到主的启示,要他们离开本城,前往吡哩亚的一个名为Pella的地方居住。那些信靠主的人们就离开了耶路撒冷,离开了犹太地。(CH 3.5.3)等圣徒们悉数离开了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之后,神的审判就降临到这些逼迫基督、逼迫圣徒的犹太人身上,将他们的一代人悉数抹除。“

罗马帝国叙利亚省省长Cestius Gallus盖勒斯招集了四个军团(Syrian legion XII Fulminata, III Gallica, IV Scythica, VI Ferrata叙利亚闪电第十二军团,高卢第三军团,塞西卡第四军团,佛罗塔第六军团)的兵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军团和支援,共约3万6千人之众,试图彻底平息犹太省的叛乱。这种“铁锤砸西瓜”的方式,是帝国平息叛乱的惯常手段。叛乱分子往往看到罗马军团这种千军万马的阵势之后,反抗的意志就已消灭了大半。

战事开始,罗马军团果然所向披靡。叙利亚第十二军团首先攻克了Narbata和Sepphoris,后者其实是不战而降的。Sepphoris的犹太叛军弃城而逃,往Atzmon山地躲避,但是罗马军团紧追不舍,将他们悉数消灭。Gallus盖勒斯继续进兵,首先占领了加利利西部的Acre,接着进军凯撒利亚城和Jaffa,一路所向披靡,犹太人被击杀了约8400人。Gallus乘胜追击,又占领Lydda, Afek和Geva,耶路撒冷已经近在咫尺了。犹太叛军在首领Simon bar Giora的指挥下拼死抵抗,又有一支叛军从Adiabene过来增援,此役罗马人损失了约五百人,进攻势头稍减,但是终于到达了耶路撒冷城。

Gallus统领大队人马进军到耶路撒冷,渐次攻取了一些城外的要地,如Bezetha,Jezreel山谷等,但是在圣殿山却遇到了犹太人强硬的抵抗,双方僵持不下,Gallus决定以退为进,暂时后撤,等待援军的到来。

罗马军团离开耶路撒冷,向西往海边的方向撤退,犹太人派出小股兵力尾随袭扰。罗马军团的大队人马经过伯合伦要隘的时候,因为地形狭窄,只能排成狭长的纵队通过。突然,从队伍的两侧射过来无数燃烧的火箭,原来,犹太人早已埋伏在要隘的两侧,等待罗马军队进入口袋。罗马人突然遭此袭击,陷入混乱,又无法像在平原上那样摆出严密的作战队形,因此立刻四散溃败。这场伏击战中,有六千罗马士兵被杀,受伤者更多,其余的四散逃走。Gallus带领少数军兵,勉强杀出重围,逃到了安提阿,不久死在那里,很可能是在战场中负伤,此后死于伤口感染。

犹太人大获全胜。他们将阵亡罗马士兵的装备,包括盔甲、武器、辎重等搜罗一空。更多的犹太人被这次胜利鼓舞,加入了叛军的行列。

战事失利的消息传到罗马,全城震动。此时已是公元66年底或67年初,距离暴君尼禄自杀身亡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尼禄和元老院本来不合,这次却一致决定,任命久经沙场的将军Vespasian维斯巴先为主帅,统领四个军团的兵力,务必剿灭犹太叛军。
维斯巴先帅领两个军团于公元67年四月乘船过地中海在Ptolemais上岸,他的儿子提多(Titus)已经率领另外一个军团从亚历山大城乘船出发,先期抵达那里了。两军会师后,又招聚了一些地方的军队,包括希律王亚基帕二世的部下,罗马人的全部军力超过六万人。

维斯巴先果然是富有战争经验的老手,他没有直接攻击耶路撒冷,而是避其锋芒,首先在加利利地区犹太人力量薄弱的地方作战,将小股的叛军逐个清除。加利利的犹太人也不是铁板一块的,他们主要分为两派势力,一派是以指挥官约瑟夫斯为代表,主要成员是富有的上流社会和祭司阶层,另一派是当地的奋锐党民兵,主要成员是贫穷的渔夫、农夫和从叙利亚逃亡过来的犹太难民。前者比较温和,后者则希望战斗到最后一人。一些上层犹太人把守的城镇,如Sepphoris和Tiberias提比利亚等,主动放弃了抵抗,奋锐党把守的城镇最后也都被攻破,叛军的主力弃城向耶路撒冷汇集以保存实力。

时间进入公元68年春季。维斯巴先仍然在犹太和撒玛利亚高地地区围剿叛军。从加利利逃出来的叛军占领了港口小城约帕,并修建了城墙驻守。约帕就是当年先知约拿为了逃避神的呼召,乘船前往他施的地方,也是后来使徒彼得看见异象,最终将福音传给外邦人百夫长哥尼流之地。犹太叛军在这里建造了一支小型的快艇舰队,在地中海上袭击从亚历山大到罗马的运粮船队。

耶路撒冷的内战

维斯巴先逐个击破的战略非常奏效。各地的小股叛军相继逃往耶路撒冷。维斯巴先将主要兵力放在清剿其他地方的叛军上面,对耶路撒冷围而不打。耶路撒冷城内出现了几个意见不同的派系。原加利利奋锐党的首领John of Giscala,以大祭司Ananus ben Ananus和Joseph ben Gurion为首的犹太温和派临时政府,还有另一支以Eleazar ben Simon为首的奋锐党。激进的奋锐党和匕首党成员开始攻击所有主张议和的温和派,最后,大祭司和Joseph ben Gurion都被他们杀死,在这场称为Zealot Temple Siege的内战中,约有12000人丧生。

正在犹太的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罗马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故。公元68年,暴君尼禄终于被罗马的元老院和禁卫军所抛弃,自杀身亡。帝国的中心也陷入了一场权力斗争的内乱。接替尼禄的新任皇帝Galba高伯是原西班牙总督,他几个月后就被竞争者Otho刺杀,不久,Otho又被Vitellius罢黜。公元69年,罗马的皇帝如走马灯一般转换,后人称这一年为“四王之年”。

维斯巴先本来没有卷入这场王位争夺,但是罗马的元老院和军队却对他非常看好,纷纷表示拥戴他即位。维斯巴先考虑以后,决定接受王位,他把耶路撒冷的战事交给儿子提多指挥,自己踏上了返回罗马的路程。

提多沿袭了他父亲的作战方针,为了避免强硬攻城造成的伤亡,他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先逐一攻克耶路撒冷周边的城镇村落,渐渐接近犹太人的首都耶路撒冷。提多的攻击使大量的犹太人成为难民,他们纷纷涌向耶路撒冷,城内的居民、难民,加上反抗军,人数一度达到一百万之众。还有许多为了过逾越节而从远方各地赶来朝圣的犹太人,他们明知耶路撒冷的危机,却满怀信心,认为他们的上帝无论如何都会保守这座圣城的安全。等到罗马人将城团团包围的时候,他们再也没有逃出去的希望了。而在耶路撒冷城内,犹太人的各个武装派别不断地彼此攻击,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大大削弱了抵抗罗马人的力量。

公元70年,提多的军队终于扫除了外围的犹太人抵抗力量,将耶路撒冷重重包围起来。他们沿着城墙的外围挖掘壕沟,又在外侧建造另一道城墙,将城围困起来。城内的犹太人若有试图越过壕沟逃亡的,一律被抓住钉十字架。有时候,一天之内,有五百人被钉十字架。十字架是面朝城内方向的,目的是震慑城内的守军。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最后,城内的两大奋锐党派别在强敌的威胁面前,终于停止了内斗,联手起来抵抗罗马人的进攻。但是,这时的犹太人已经没有任何获胜的机会了。一群失去理智的奋锐党抵抗军甚至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举动。他们点燃了城中的粮食仓库,原本用来支撑他们长期作战的粮食被付之一炬,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够破釜沉舟,使那些主和派彻底放弃自己的主张,拿起武器抵抗罗马人。他们甚至期望,如此将自己置于急难之中,才能促使全能的上帝出手,以神迹阻止圣城的陷落。可惜,失去粮食以后,城内陷入了空前的饥荒,许多平民,包括老弱妇孺,因饥饿而死。

公元70年四月,罗马人集中三个军团的兵力开始围困耶路撒冷,另一军团驻扎在城东的橄榄山上。那年的逾越节是四月十四日。此时,耶路撒冷城内聚集了许多从远方赶来过节的犹太人。他们早已听说圣城的战事,但是宗教的热忱超越了一切的畏惧和不安,历尽艰辛来到他们将要朝拜的圣地。许多人是生平第一次见到壮观的耶路撒冷城,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这也将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的朝觐了。

经过了数月的围困,提多的军队终于攻破了城墙,他们进入城内,将耶路撒冷城洗掠一空,并放火焚烧。原来,耶路撒冷的旧有城墙是极其坚固的,一共有三道,但是,有一小段被称为第三城墙的,是在围城之前仓促修筑的,没有得到很好的加固,所以,首先被罗马人攻破。犹太人最后的两块阵地是圣殿和上城,分别由奋锐党首领约翰(John of Giscala)和匕首党首领西门(Simon Bar Giora)把守。7月30日,犹太人最后的希望,希律王建造的圣殿,终于落入了罗马人的手里。

希律的圣殿

圣殿是建造在一座山的。最初的时候,这座山的山顶不大,面积容不下圣殿和祭坛,另外地面也不平整,四周都是峭壁。所罗门王时期,首先在山顶的东面修筑了一道石墙,此后,沿着石墙修筑了一条柱廊。这时,圣殿的其他几侧仍然是没有遮挡的。所罗门王之后的岁月里,犹太人逐渐在山顶修筑了更多的石墙,山顶逐渐变成了一个面积更大的平顶。 圣殿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了希律王时期,几经扩建,成了一座异常雄伟的建筑。以下是亲眼看见过圣殿,又亲眼看见圣殿被毁的约瑟夫斯的记载(5.5.2)。

圣殿是一座极其雄伟的建筑。圣殿的周围,是四条双层的回廊。回廊的柱子高25肘,每根柱子都是用整块白色大理石凿出来的。廊顶的天花用香柏木装饰,上面雕刻着绮丽的图案。这些游廊气势雄伟,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光洁如镜,所有的榫接严丝合缝。外面却没有任何图案或雕刻。圣殿外院的回廊宽三十肘,四面周长,包括安东尼堡,共六弗隆(furlong,1弗隆约201米)。圣殿外院露天的部分铺着各色的石材。从最外面的回廊向内,可以上到圣殿的内院。内院和外院之间,有一道石墙,高三肘。同样建造精美。石墙之上又有石柱,间距相等。上面用希腊文和罗马文刻着:

外邦人不得踏入此圣地。

原来,圣殿的内院是犹太人的至圣之地。内院呈正方形,高出外院十四层台阶。四周也有石墙围起。外院里面的建筑,从外面看,高约四十肘,但是因为台阶的缘故,也是因为依着山势而建,所以从内部看只有二十五肘高。从外院进入,上去台阶,是一片平地,长十肘,再往前,又有几段台阶,每段五阶,直到内院的大门。大门南北面共有八个,每面各四扇个,东面两个。原来,东面是女院,有专门的隔墙分开。女院有第二道门,开在墙上,正对第一道门。另外两侧也有南门、北门,专供妇女出入,因为圣殿的其它门不允许妇女使用。妇女也不可越过女院的隔墙。女院可接待以色列本国妇女,也可接待别国前来朝圣的犹太妇女。内院的西面没有门,只有一道石墙。内院各门之间,也有回廊,一直向内延申到殿体建筑,这里的回廊一样用华丽的石柱支撑,虽然只有一层,但是和外院的回廊一样雄伟。

所有的殿门,包括门框和门楣,都用精金和白银包裹。只是其中有一道门,位于圣殿内院朝外的那扇,用哥林多黄铜包裹,精美程度更胜过其它门上的金银。每座殿门都装有两扇门板,高约三十肘,宽十五肘。每个殿门后面两侧都建有房屋,进深三十肘,高四十肘,看起来如同碉楼一般。各个房屋都有两根石柱支撑,石柱周长十二肘。各个殿门尺寸相同,只有那座哥林多铜门,因为正对着圣殿主体的大门,尺寸更大,门框高五十肘,门高四十肘,门上包裹的金银更厚,装饰极尽奢华。这九座殿门上的金银,都是提比流父亲亚历山大亲自浇铸的。从女院的隔墙到这些殿门共有十五级台阶。从外院的其它门进入,却只有十级台阶。

现在我们来到圣殿的主体。圣殿位于内院的中央,是至为神圣的地方。圣殿高出内院地面十二级台阶。圣殿的正面,高度和宽度相等,都是一百肘,后墙却短了四十肘,原来正面建造了装饰用的墙肩,两侧各延申出来二十肘。圣殿的大门高七十肘,宽二十五肘,这殿门却没有门板,象征天国是在各处都可见的。圣殿的正面装饰着精金。这圣殿里面,分为两个部分,我们却只能看见前面的一半。这部分高九十肘,长五十肘,宽二十肘。进入圣殿的殿门,如前所述,殿门和里面的墙壁,全部包裹着精金。最上方更有精金的葡萄藤造型,从上面垂下精金的葡萄串造型,有一人高。再说圣殿的后半部分,这部分看起来没有前半部分高,开有数个金门,高五十五肘,宽十六肘。但是金门前面,有一道幔子,大小与金门相等。这幔子叫做巴比伦幔子,是由细麻布织成,上面绣着蓝、红、紫等色,极尽奢华。这些颜色和材质都有其含义,代表神手所造的宇宙,红色代表火焰,亚麻代表大地,蓝色代表天空,紫色代表海洋,此外幔子上还绣有象征受造之活物的图案。

圣殿内的圣所,又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进深四十肘,这里摆放着三件人世间罕有的物品,金灯台,金陈设饼台,还有金香炉,都是精金打造的。金灯台共有七枝,象征七个行星,陈设饼台上,摆放着十二张饼,象征一年中的黄道十二宫。金香炉里面的香,有十三种味道,象征神掌管万有,无论是有人居住的地方,还是无人到过的地方,都在神的掌管之下。

圣殿的最里面部分就是至圣所,进深二十肘,也有幔子与前面部分分开。至圣所里面空无一物,人不得进入,甚至不得看见,故名。圣殿两侧,地势较低的地方,建有小间的房屋,彼此相连,数目很多,共有三层。从侧面的殿门,也可以进入。

圣殿的外观,实在是令人不得不叹为观止。这殿的外墙,悉数包裹着精金,金子的重量无法计算。每日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精金的墙壁反射出强烈的阳光,叫人不得不驻足瞩目,却又太过耀眼,无法直视,如同注目太阳本身的光芒一般。远方经过的外邦人,眺望圣殿,却如同观看白雪覆盖的山顶,因为除了殿墙上的精金以外,其它地方全部都铺着洁白的大理石。圣殿顶部造成了锯齿状的尖角,防止飞鸟落上,沾染不洁。

圣殿前面伫立着祭坛,高十五肘,呈四方形,长宽相等,均为五十肘。祭坛四角是牛角形的。祭坛设有斜坡,方便祭司上下。祭坛上没有任何铁器,建造时也不得有任何铁器碰触。

圣殿是犹太人宗教情感的寄托,数百年来一直支撑着这个民族和凝聚力。可是,公元70年夏季,这座雄伟华丽的建筑将要不复存在了。

圣殿被毁

圣殿的陷落,首先从西北角的安东尼奥城堡开始。

罗马人接近到安东尼奥堡下面,试图拆除这里的石墙。可是,他们刚刚拆掉了四块石头,整个石墙就轰然倒塌。原来,叛军首领约翰此前已经在墙下挖掘了许多地道,预备趁罗马人不备时偷袭。这是叛军惯用的手段。不料,地道严重破坏了城堡的地基,最后,城堡彻底坍塌了。

提多的军队开始在圣殿的西北角、北面和西面修筑攻城台。

犹太人从圣殿的东侧,靠近橄榄山的地方攻击罗马人。提多的军队强力抵抗,将犹太人赶到了山谷里。奋锐党叛军将圣殿西北侧的回廊放火点燃。一些罗马士兵爬过殿墙,爬上了游廊,犹太人将廊下的木料点燃,被困在上面的罗马士兵发出凄惨的叫喊声,悉数倒在烈焰里。

战事进行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双方都有伤亡,僵持不下。此时,前任犹太加利利指挥官约瑟夫斯,已经被罗马士兵俘虏并招降。原来这位约瑟夫斯,就是后来撰写“犹太古史“和”犹太战争史“的作者。他被俘以后,放弃了拼死抵抗的想法,认为这对犹太民族和百姓都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提多却很赏识这位学者风度的犹太人,战事结束后,提多登基成为罗马皇帝,此后拨专款支持约瑟夫斯编篡犹太人历史,这是后话。约瑟夫斯是一名治学严谨的史学家,但是,可想而知,受人之托,必需替人美言,所以,在他的记述里,不难看出常有美化提多,或者为其开脱的言辞。

约瑟夫斯跟随罗马军队来到圣殿脚下,向防守的犹太人喊话劝降,希望他们停止无谓的抵抗,保全城内百姓的性命。圣殿里的犹太人丝毫不为所动,用如雨的箭矢来回应他。约瑟夫斯中了一箭,幸好不是致命之处,只得悻悻而归。

罗马人重新开始进攻。以下是约瑟夫斯的记述。(5.5.5)

提多回到安东尼奥城堡,决心第二天全力攻打圣殿。次日清晨,罗马人全数出动,将圣殿重重包围起来。原来,上帝早已预定这圣殿有一日要毁于大火,如今,这个日子终于来到了。这日是亚比月十日,也是当年巴比伦王攻破圣殿的日子。罗马人攻入圣殿,犹太人拼死抵抗。混乱之中,一名罗马士兵,一手抓起一个正在燃烧的物品,另一名士兵将他高高举起,并奋力将燃烧的物品扔进圣殿的一个窗户。这窗户里面是一处走廊,位于殿的北侧,通往圣殿附属的房间。

火焰迅速蔓延开来。犹太人惊呼起来,不顾一切冲过去要将火扑灭。他们再也不顾惜自己的性命了,因为他们在这里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守卫他们圣殿。

一名罗马士兵火速跑去禀报提多,说圣殿起火了。提多因为连日征战,疲惫不堪,已经在帐篷里睡着了。听到消息,即刻起身,赶往圣殿,试图下令阻止士兵的行为。众千夫长、随从紧随其后。

提多来到圣殿外面,大声命令里面的士兵不可放火,又举起右手示意。可是,此时的士兵们已经进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喊杀声震天,就算个别头脑清醒的,也根本听不见任何命令了。跟随提多赶来的军团也加入了战斗。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入了圣殿,许多人被自己的同伴踩踏在脚下而死,有些人跌落在游廊大火的余炽里被活活烧死,和被他们征服的犹太人一样同归于尽。提多的命令完全失去了效力。跑在后面的士兵催促前面的士兵继续放火。此时,圣殿里面最后一批幸存的犹太人再也没有力量扑灭火焰了。他们甚至失去了继续抵抗的最后力气,全部在杀死在那里。

祭坛的周围堆满了尸体,台阶早已被血覆盖,甚至高出的尸体因着重力的作用不断滑落下来。

提多带领手下进入圣殿的圣所,不由被里面绮丽的装饰所震撼。此时,大火还没有蔓延到圣殿的内侧,只是烧着了附属的小房间。提多仍然希望圣殿能够保留下来。毕竟,这是希律王苦心经营了数十年时间的成果,完全可以改造成一座罗马神庙。提多命令手下的一名叫做Liberalius的百夫长约束士兵,止住大火,可是完全无济于事。圣殿里巨量的金银是如此巨大的诱惑,远远胜过任何的军令。混乱之中,一名士兵将火把扔在一个门轴上,火焰从圣殿的内部燃起。提多彻底放弃了阻止士兵的念头。他和跟随的千夫长们出了圣殿,士兵们肆意放火,圣殿彻底化为灰烬。

记录圣殿被毁经过的犹太史家约瑟夫斯认为,圣殿的被毁是上帝的定数。他更是罗列了一系列的先兆,证明这个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按照约瑟夫斯的计算,从所罗门王起初为圣殿的建造奠基,到公元70年,凯撒维斯巴先二年圣殿最终被毁,共计1130年7个月15日。从哈该完成的第二圣殿完成算起,也就是波斯居鲁士王二年,到公元70年,共计639年零45日。

圣殿被毁以后,残余的犹太人仍然没有完全停止抵抗。犹太人反抗首领西门和约翰趁乱从地道中逃走,离开了耶路撒冷城,但是此后终于落入罗马人的手中。公元73年,罗马人包围了驻守在马萨达要塞的犹太人最后一批抵抗力量。900名犹太人悉数自杀,只有少数几个幸存者。这场持续了数年的犹太大起义终于被彻底扑灭了。

大约有一百一十万犹太人死于这场战争。另有幸存的9万7千人沦为罗马人的奴隶。他们被带到罗马,在罗马人的皮鞭驱使下建造著名的和平神殿(又称维斯巴先广场)和大竞技场,年轻力壮的犹太奴隶则成为角斗士,他们在罗马观众们狂热的喊叫声中,尽都倒毙在竞技场内。犹太人圣殿里的宝物,包括至为神圣的,用纯金打造的金灯台、金陈设饼台等,被作为战利品悉数运到罗马。这个场景被永久地定格在罗马的提多凯旋门浮雕上。和犹太战俘同来罗马的,还有被俘的反叛军首领西门和约翰。他们一个被判死刑,一个被判终生监禁。

犹太战争对犹太宗教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圣殿被毁以后,犹太人失去了实物性的崇拜对象,祭司、法利赛人等以“律法”为中心的传统的贵族群体也消失了。他们转向研究经典,著书立说,逐渐产生了现代犹太教的雏形。有些犹太人转向异教信仰,有些加入了基督徒的行列,成为早期教会中的犹太基督徒。许多基督徒开始相信,圣殿和圣城的被毁,是因为犹太人抵挡耶稣基督,神的怒气因此降临在他们身上。初代的教会和犹太教越走越远。

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在此后半个世纪都没有恢复元气。为了防止反叛死灰复燃,罗马第十军团(Legio X Fretensis)此后长期驻扎在耶路撒冷,直到13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统治时期。[1]

凯撒维斯巴先于69年登基,执政10年,79年病死,时年70岁。他是自奥古斯都以来,第一位善终的罗马皇帝。

维斯巴先之子提多继位,执政两年,81年病死,时年41岁。他的弟弟多米田(Domitian)继位。多米田执政十五年,到96年时被刺身亡。他在位期间,曾经逼迫基督徒。使徒约翰就是在这个时期被放逐到拔摩海岛的。

第一世纪的逼迫

第一世纪的教会遭受了许多逼迫。正如希伯来书里面所提到的: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漂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来11:33-38)

如此的逼迫,必定在当时代和后世信徒的记忆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初代教会,特别是第一世纪的教会遭遇的逼迫,往往是偶发性、区域性的,而不是整个罗马帝国对基督徒和教会的整体性逼迫。保罗时期,教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犹太贵族和祭司,罗马政府反而对这一小群微不足道的犹太基督徒没有做出任何重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犹太人内部因为对教义有不同看法而产生的冲突,对执政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威胁。

尼禄对基督徒的仇视,是因为想为自己寻找一个替罪羊,将罗马大火的罪咎给基督徒来承担。尼禄死后,这种逼迫就停止了。至少是在维斯巴先和提多时期,教会没有遭受逼迫的记载。81年,提多之弟多米田继位后,基督徒又一次落入被逼迫的境地。但是这一次的逼迫,教会仍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因为多米田的为人天性多疑,又以残暴著称,对一切他认为有威胁的政敌都毫不留情。基督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受害者。

然而,从教会和基督徒的角度来看,无论逼迫的性质如何,国家的层面也好,区域性层面也好,个人的恩怨层面也好,他们遭受的迫害都是极其残酷的,这也是教会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受如此大规模的迫害。许多信徒遭受酷刑,被投入牢狱,甚至为主献上生命的代价,也有一些人因为惧怕而离弃了主,向偶像献祭,以求自保。所有这一切,都迫使基督徒们思考主在福音书里留下的话语:

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任。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24:10-14)

在逼迫来临之前,这些话语可能只是一种理论性的教义,但是,当他们切身体会到为主受苦的境况时,基督的话语立即有了全新的含义。也立即成为他们坚定信心,忍耐到底的力量的源泉。第一世纪末的逼迫,是对信徒的一个极为宝贵的操练。教会经过这样真实的“血与火”的炼净,变得更加坚韧不拔。

其余初代圣徒的事迹                                                        

耶路撒冷教会遭逼迫的时候,门徒们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地方居住。圣灵也因着这样的境遇带领他们,使他们将福音带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一些门徒的事迹,虽然没有被史书详尽地记载下来,但是在各地广为流传。

在大逼迫中幸存的圣徒们并没有因为患难而丧胆,他们反而更加放胆去传道。据Eusebius记载,多马去了东方的安息帝国(Parthia),安德烈去了Scythia,约翰去了亚细亚,最后在以弗所安息主怀。另有传说多马一直去到印度,后世印度有叙利亚教派的基督徒自称为多马派基督徒(Thomas-Christians)。Eusebius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耶稣兄弟雅各的殉道经过。以下是他的记载(186)。

耶稣兄弟雅各

保罗第一次被捕后,在罗马上诉,最终无罪释放。耶路撒冷的犹太宗教领袖们大为恼火,他们将怒火发泄到了仍住在耶路撒冷的圣徒,主耶稣的弟弟雅各首当其中,因为此时的雅各已经被众圣徒推举为耶路撒冷教会的主教。犹太的祭司和官长将雅各拿去,当众审问他,令他放弃自己所信的,可是,雅各却毫不胆怯,高声宣告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犹太人决意要除掉雅各(Eusebius 227)。以下是Hegesippus的记载:

主的弟兄雅各和众使徒一同治理耶路撒冷的教会。因为当时有数位弟兄都叫“雅各” ,所以众人称他为“义人雅各”,以示区分。雅各自从母腹生出就是一位圣洁之人。他清酒浓酒从来不沾,也不吃肉食。他的头发没有被剃过,也不用油膏抹,他也不去享受别人奉为时尚的沐浴。

雅各不穿羊毛衣,只穿细麻布衣,众人之中,只有他被准许进入圣所。他也常常独自一人来到殿中,屈膝为百姓的过犯代祷,长年的祷告使他的膝盖坚硬如骆驼膝盖。因为他以公义闻名,所以人们称他为“义人雅各”,或用希腊文称他为“Oblias”,意思是“百姓和公义的营垒”。

犹太人问他说:“耶稣的道究竟是怎样的?”雅各答道:“耶稣是救主。”

众人听了这见证,有人信靠了耶稣基督,也有一些门派的,如撒都该人,不相信死人复活、主再来审判世人的道理。文士和法利赛人看见越发有人信靠耶稣基督,心里惊惧,他们聚集起来,问雅各说:“请你制止这些百姓,他们都去信了耶稣,以耶稣为弥赛亚,偏离了我们的律法。现今正是逾越节的时候,百姓们都上来这里过节,甚至外邦人都多有来的。你是个义人,这是大家公认的。所以我们请你去制止这些百姓。现在,我们请你站在圣殿顶上,最高的地方,向众人宣告,这样,他们都能够听见你。他们都听你的话。”

文士和法利赛人就把雅各带到圣殿顶上最高的地方,高声对他说:“义人雅各啊,让我们来听听你的话。这里的百姓都被那个钉十字架的耶稣迷惑,偏离了我们的律法。现在,你来告诉我们,耶稣的道究竟是怎样的。”

雅各高声答道:“你们为何要问我?耶稣就是那人子,他如今坐在高天之上,至高者的右边,并要再次从云中降临。”

许多百姓听到雅各的见证,就全然相信,归荣耀于主。众人喊道:“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文士和法利赛人彼此说道:“看看我们做了什么,竟然叫他在这里为耶稣做见证。来,我们上去把他从殿顶推下来,这样,众人才会害怕。”

于是,他们就齐声高喊道:“听见了吧,这义人的话是何等悖谬!”他们正是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话,他们说:“让我们把这义人除掉,因为他使我们烦恼:因此,他们要吃自己行为所结的果子。(赛3:10)”

于是,他们就上去,把义人雅各从殿顶推下去,彼此喊着说:“用石头打死他!”这时,雅各仍然活着,他们就拿石头打他。雅各却跪在地上祷告说:“父神,求你赦免他们吧,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众人拿石头打雅各的时候,其中有一人,是个祭司,属Rechab族(利甲族)的,这一族的人,先知耶利米也有提到(耶35章)。这利甲族的祭司却说:“住手吧!这个义人正为你们祷告呢!”又有一个恶人,是个染布的工匠,拿起锤布料的木棒打在义人的头上,雅各就这样为主殉道。人们在圣殿旁安葬了他,如今,他的坟墓还在那里。

义人雅各的名声在犹太人中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就是没有信靠耶稣的犹太人,只要有一些正义感,都相信文士和法利赛人对雅各和教会的逼迫,直接导致了神的惩罚。这个惩罚的方式,就是借着罗马人之手,将耶路撒冷城毁灭。

以上是Eusebius转述另一史家Hegesippus 的记载。后世学者对记载中雅各的身世存疑,因为Hegesippus显然把雅各描述成了一个遵行苦修主义的爱色尼派犹太人,对这样的描述我们持保留态度,但是可以完全确定的是,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在这一时期肯定是受到逼迫的,甚至他们的领袖也常常面临着敌人生命的威胁。

安德烈

教会的传统记载(Eusebius quotes Origen),安德烈被圣灵带领,到小亚细亚和塞西亚(Scythia)一带传道。他沿着黑海岸边前行,最远一直行到伏尔加(Volga)和今日乌克兰的基辅(Kiev)一带。教会传统认为安德烈是罗马尼亚教会和俄罗斯教会的守护圣徒。

据传,安德烈后来在亚该亚的帕特斯(Patras in Achaea,今日希腊境内)殉道。有见证人说,安德烈被钉在一个X形的十字架(Crux decussata)上受难,这种形状的十字架后来就叫做“圣安德烈十字架”。如同使徒彼得一样,这位圣徒落在仇敌手中以后,自认不配同救主基督一样钉十字架,因此甘愿被钉于这个X形十字架。

巴多罗买

又名拿但业,据传曾去印度传道(Eusebius and Saint Jerome)。亚美尼亚教会中有传说,巴多罗买在阿尔巴尼亚高加索地区殉道,他因为拒绝向异教偶像下拜,被仇敌先剥皮,后被倒钉十字架。

马太

又名利未(Levi),先在犹太地传道,此后去了别的国家,教会传统相信他最后也为主殉道。有关他的记载不多。

亚勒腓的儿子雅各(James son of Alphaeus, or James the Younger)

腓利和西门

(Polycrates of Ephesus), refers to his grave as being in Hieropolis

达太(Theddaeus, or Jude)

和另一使徒,奋锐党人西门(Simon the Zealot)一同于65年在黎巴嫩的贝鲁特殉道。

Acts of Simon and Jude; Eusebius Church History Ixiii, King Abgar of Edessa

多马

根据教会史家Eusebius的记载,使徒多马和巴多罗买被差遣去安息(今日的伊朗)和印度传福音。东方叙利亚语教会里流传有许多与多马有关的事迹,此外,罗马、希腊和埃塞俄比亚教会保存下来的教父回忆、年历、圣礼、殉道事迹记载等大量的证据都印证了多马的事迹。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第一世纪时,连结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完全可以被早期的宣教士加以利用,多马的完全有能力前往印度的。多马的宣教事迹,也解释了为何印度很早就有教会存在这一事实。

第三世纪初,有一个名为“多马行传”的文本流传,记述使徒多马向印度的两位国王传福音,这两位国王分别居住于印度的南方和北方。据这个文本记载,多马起初不愿意去到印度,但是一天夜里,主在异象中向他显现,对他说:“多马,不要惧怕,你要去到印度传讲我的话语,我的恩惠必与你同在。”但是,多马仍然犹豫不决,主就用环境催逼他,使他不得不与一名叫Abbanes的印度商人同行,去到了这名商人位于印度西北部的家乡,并在印度-安息国王Gondophares手下服事。多马的事工大有果效,国王和他的兄弟都信了主,王国里的许多百姓也都归了主[2]

许多历史学家对这个记载持怀疑态度,但是后来,考古学家在印度北部地区发现了许多有关国王Gundaphorus的遗迹,包括在阿富汗、印度旁遮普省和印度河谷发现的古钱币,表明这位Gundaphorus是第一世纪后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位国王所处时代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希腊风格。而传说中的多马是木匠出身,并受国王之邀为他建造宫殿。多马则教导国王将造殿的金钱施舍给穷人,为自己在天上积攒财宝。我们对印度教会的成长不甚了解,但是第二世纪的史家Bar-Daisan(154-223年)有记载称,在他的时代印度北方有基督徒的社团存在,并且声称是多马传福音给他们的,并有书籍和遗物为证。

另一个名为“Apocryphal Acts of Thomas”的第三世纪文本记述多马的第二次宣教旅行,前往南印度的一个王国传福音,这个王国当时的国王名叫Mahadawa。今天,在印度西南部,Malabar沿岸地区,仍然存留着一群称为“Mar Thoma”基督徒,意思是“多马教会”的信徒。根据这个教会最古老的传统,多马在此地传福音之后,乘船经过Coromandel海岸到达印度东南部,又在这里继续福音事工,最后在Madras附近殉道。

从现存的史料和教会传统推测,多马最有可能是乘船从印度西北部抵达Malabar沿岸地区,中途也可能顺便去到过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和Socotra,最后在Cochin附近的Muziris港口上岸,时间大约是主后51-52年。此后,他在Malabar沿岸一带,主要是Periyar河流域,广传福音,此地有许多犹太人聚居地,因此有诸多便利。据说,多马的福音对象包括了印度的各个种姓阶层,最多时有一万七千名信徒。今天,在这些地方还保存有石质十字架的遗迹,是后人朝圣的地方。多马又在当地设立教师、长老和教会领袖,成为Malabar教会的开端。

此后,多马又去到Coromandel沿岸,今日的Madras地区工作,当地的国王和百姓都归了主。甚至有传说多马从此地经马六甲到过中国,后来又返回Madras(Breviary of the Mar Thoma Church in Malabar)。一个叙利亚文的“多马行传”记载,多马卓有成效的福音工作激怒了当地的婆罗门祭司,因为他们发现基督的福音大大挑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一个名叫Masdai的土著国王将多马拿住,并审讯后将他处死。据记载,由于许多人都信了主,包括许多的贵族,这名国王害怕引起暴乱,因此将多马押送到附近的山里。多马在那里祷告神,随后被仇敌用石头打,最后,一名暴怒的婆罗门祭司用长矛刺死了多马。随后,当地的基督徒都遭受了逼迫,他们的财产也被没收,有六十四个基督徒家庭最后逃到了Malabar,加入了当地的教会。

多马殉道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后72年。

耶稣弟弟犹大(Jude)的后代

(CH,IIIXX)

主的家人当中,还有他弟弟犹大的孙子辈后代两个人。因为按照家谱,他们是大卫王的后裔,所以被带到了罗马皇帝多米田那里。因为如同当年希律王听到犹太王降生的消息一样,多米田也非常多疑。多米田问道,你们都是大卫的后裔吗?他们说是。多米田又问,你们有多少财产,多少银钱?他们说,他们只有九千第纳尔,每人各一半。这点财产也不是银钱,而是他们各自耕种的土地,共三十九亩,他们靠耕种这地给罗马人纳税,剩余的还要供养自己的生活。

两人说完,伸出手来叫罗马人查验,原来他们手上生满了老茧,是长期劳作的证据。

皇帝又问他们是否知道基督和基督的国度,这个国度究竟什么时候在哪里应验。两人答道,基督的国度不是属地上的,而是属天上的,在世界末了的时候才会到来。到那时,基督将在荣耀中降临,审判活人死人,并按照人在世上的行为赏善罚恶。

多米田听了这些话,并没有将两人定罪,反而讥诮他们,认为他们所说的,纯属无稽之谈,然后将他们释放。此后,罗马帝国针对基督徒的逼迫也告一段落。

二人被释放以后,因着他们的见证,也因着他们是主的亲属,成为教会的领袖。此后,教会没有受到逼迫,他们一直活到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时期(98-117)才离世。

Mark马可

马可生于北非的城市Cyrene,也就是现在利比亚的境内。据传说,马可就是当年耶稣在克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那个赤身露体逃跑,以免被兵丁抓获的年轻人。他也是在迦拿婚宴上照着耶稣吩咐往水缸里倒水,亲眼见证变水为酒神迹的一个。五旬节圣灵降临后,马可被重新坚立,成为主合用的器皿。据尤西比乌记载(CH2.9.1-4),希律王亚基帕一世逼迫耶路撒冷的基督徒(41年),用刀杀了使徒雅各,又把彼得拿在监里,预备过了逾越节再处决。神差派天使搭救他,使他奇妙地走出监牢。(徒12章)彼得随后去了安提阿,又从那里经过小亚细亚,沿途拜访了Pontus,加拉太,Cappadocia,亚细亚,比西尼亚等地的教会(彼前1:1),最后抵达罗马。此时是42年,罗马皇帝克劳丢在位期间。大约就是在这个旅途当中,彼得遇见了马可,并邀请他作为助手和翻译,与他同行前往罗马。途中,马可将彼得的口述记录下来,就是流传后世的马可福音。此后,马可离开罗马前往北非传道,很可能是受使徒彼得或保罗的差遣。

49年,马可在亚历山大创立教会并在那里牧会多年,担任主教。后世基督徒公认马可是非洲教会的创始人。68年,尼禄皇帝的时候,亚历山大城里的异教徒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弃绝偶像,归信真神,非常恼怒,他们用绳子套在马可的脖子上,拖着他在大街上游行。马可就这样为主殉道。()

亚利马太的约瑟Joseph of Arimathea  

这位约瑟,就是福音书里面记载的,暗地里信靠耶稣的那位义人,他也是犹太公会的成员。耶稣被钉十字架以后,他向彼拉多请求,要回耶稣的身体,并安葬在原本为自己预备的坟墓里。有一个早期的传说对这个故事有详细的描述(Gospel of Nicodemus):

犹太人看见约瑟取了耶稣的身体去安葬,就非常气愤。约瑟却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因着我取了耶稣的身体而发怒?你们看,我已经将他安放在我的坟墓,他的身体也用细麻布裹好,我也用石头封了墓门。你们却如此对待这个义人,你们所行的确是不好,你们将他钉死,又用矛刺他,却仍然不悔改。

犹太人的长老将约瑟拿住,收在监里。监牢的门上贴上封印,并派人看守。约瑟警告长老们说:“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位,原本是神的儿子,他必要救我出你们的手,你们的恶行却要归于自己身上。”

第二天,犹太人到监牢里查看,见封条还在那里,约瑟却不见了。后来,他们才打听到,约瑟早已返回了他的家乡亚利马太。长老们这时候才有了悔改的心意,就写信给约瑟,向他赔罪,又想找机会详谈。约瑟就从亚利马太返回耶路撒冷,向长老们讲述了他是如何从监牢中出来的。他说:

你们拿我在监牢的日子,原是预备日,约在十点钟的时候。我就在牢房里守安息日。午夜时分,我正站在那里祷告,看见监牢的房子从四角提起来,有耀眼的大光。我俯伏在地上,惊惧不已。这时,却有人拉我起来,拿水洁净我,从头冲洗到脚,又用香膏涂抹我的鼻孔,用水抹我的脸,与我亲嘴问安,对我说:约瑟,不要怕,睁开眼睛,看看对你说话的是谁。我就观看,见是耶稣,就惊惧,以为看见了鬼。我对他说:你莫非是拉比以利亚?他却说:我不是以利亚。我说:主啊,你是谁?他说:我是耶稣。你不是向彼拉多求取我的身体,用细麻布包裹,又用头巾裹头,放在你自己的新坟墓里吗?你不是又用一块大石头封住墓门吗?我就对他说:主啊,求你让我查看这坟墓。他就将我领到坟墓那里,那细麻布还在,裹头巾也在,我就知道他真的是耶稣了。他拉住我的手,把我放在我家中,房门都是关闭的,他却把我放在床上,说:愿你平安。又说:你要留在家中四十日,因为我要去加利利见我的弟兄们。

据说,约瑟是向大祭司该亚法和亚拿并众犹太长老做的这个见证,并告诉他们,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

后来,有传说约瑟去了不列颠传道。具体的历史情况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第一世纪的基督徒,特别是亲眼见证过基督复活的那些人,每一个人都是用最大的热忱去四处传道,足迹遍及全地,直至他们在地上生命的终结。第二世纪的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155-222)报告说,当时在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都已经有基督徒了(Adersus Judaeos)。这些地方,在当时的罗马人看来,还都是他们尚未征服的蛮荒之地,却已经被神的恩典和福音光顾了。

路加Luke

路加于84年在希腊的Boeotia离世。357年,他的遗骨被迁移到君士坦丁堡。

约翰

根据教会传统,主复活升天以后,约翰和其他门徒在犹太地服事了十二年之久。此后,因着希律王亚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的逼迫(约41-44年),门徒们被迫离开耶路撒冷,迁移到罗马帝国的其他地方。约翰来到了以弗所。那里已经有一些基督徒,包括亚基拉和百居拉。此时,带领教会的是亚波罗(林前1:12)。这里的基督徒,原来都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后来因着亚基拉和百居拉的缘故归主。教会史家爱任纽写道,“以弗所的教会由保罗创立,此后约翰一直在这里牧养,直到罗马皇帝Trajan的时候(98-117)。”期间,凯撒Domitian(多米田)时期(81-96),新的一轮逼迫来到,年老的约翰被抓到罗马,押送到大竞技场里。罗马人将他投入滚烫的油锅里,可以,约翰却毫发未损。在场的罗马观众看到这样的神迹,都大为震惊,全部信靠了主。最后,罗马的士兵只好将约翰流放到拔摩海岛上。在这里,主让约翰看到末世的异象,他写下了启示录。

使徒约翰在年老的时候,培养了几名忠心的门徒,其中一位名叫Polycarp坡里甲,后来成为士美拿教会的主教。因着坡里甲,后世的基督徒得以知道约翰的许多事迹。坡里甲后来又栽培了一位名叫爱任纽的门徒,将约翰的一些事迹用文字记录下来。约翰的另一位门徒,Ignatius of Antioch,后来被使徒彼得委任为安提阿教会的主教。爱任纽在他的“抵挡异端Against Heresies III.3.4”一书中,记述了使徒约翰的一件事迹,这件事迹是他从自己的老师坡里甲那里听到的:

主的使徒约翰去以弗所一个公共浴池沐浴,却看见克林妥也在里面,立即从浴池冲了出来,高声喊道:“赶快离开!浴池就要倒塌了!因为真理的敌人克林妥在里面。”

有关约翰老年时候的事迹,尤西比斯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CH, III,XXIII, p304)

罗马皇帝多米田驾崩(96年),约翰从被流放的拔摩海岛上获释,重新回到亚细亚地区牧养教会。当时教会里有两位忠心可靠的见证人,见证圣徒约翰仍然健在,一位是爱任纽,一位是亚历山太的克莱门(Clement of Alexandria)。以下是尤西比斯引用克莱门的记述。

暴君多米田死后,约翰离开了拔摩海岛,回到以弗所牧养教会。一次,他前往一个异教地区传道,并按立当地教会的主教,有些地方建立教会,有些地方教导人归主。这次,他来到一个不太遥远的地方(克莱门没有直说这个地方的名字,另有史家指出这个地方就是士美拿,这个故事里的新任命主教,就是后来为主殉道的坡里甲。克莱门刻意隐去地名人名,意在保守坡里甲的名声)。使徒约翰在那里完成了按立主教,安排教会事务等工作后,看到当中有一位年轻人,长得气宇轩昂,谈吐举止十分得体,心里非常喜欢,就说:“我在众人并基督面前将这位年轻人交托给教会,请你们好好栽培,将来必能成为主合用的工人。”新任主教欣然接受了使命。约翰又对众人再三嘱咐,然后返回了以弗所。

再说这位主教,将这位年轻人接到家里,悉心教导,此后又为他施洗。年轻人受洗以后,主教渐渐对他放松了管教,因为相信主必然会亲自看顾他,对他多加保守。不料,这位年轻人结识了一群游手好闲的小混混,逐渐被他们拉去,开始的时候,一同光顾一些纸醉金迷的宴乐场合,后来发展到在夜间抢劫路人,最后,终于和这些狐朋狗友完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恶行如同撒旦的网罗,一旦身陷其中,就很难自拔。这位年轻人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完全忘记了神的真道。他自己也知道罪恶深重,索性心肠更加刚硬,纠集了一帮歹人,自己做了这帮匪徒的首领,成为匪徒当中最冷血、最残暴的一个。

过了一些时日,使徒约翰又来到此地,为要处理另外一些教会的事务。约翰对主教说:“弟兄啊,当年我在教会众人面前和基督面前交托给你的,现在你要交还给我吧。”主教一时没有明白过来,还以为约翰平白指控他偷拿了教会银钱或别的东西。约翰却说,“当年我交托给你的那位年轻人,如今怎样了?”主教听到这话,不禁长叹一声,泪流满面,说:“你说的这个年轻人,他已经死了。”

约翰惊问道:“如何死的?”

主教答道:“他在主里面已经死了,因为他背弃了真道,转向邪恶,如今做了一名土匪。他早已不来教会,却在山里纠集了一帮强盗,以打劫为生。”

老约翰听到这话,将衣服撕裂,捶胸顿足,极为痛心。他说:“我不是要你们好好保守这位弟兄的灵命吗?你们给我找一匹马来,再找一个人给我带路,我现在就去找他。”

约翰骑马来到年轻匪首盘踞的地方,当即被放哨的土匪扣留。约翰却高声喊道:“带我去见你们的首领!”

那位年轻人正坐在屋里,手里拿着武器。约翰走近前来,年轻人一眼认出了约翰,立即羞愧难当,从屋里逃走。约翰却忘记了自己已是年迈之人,他用尽全力追了出去,高喊道:“孩子,你为什么逃走,逃避我这个手无寸铁,年纪老迈的为父之人?我儿,你不要惧怕,你仍旧存有生命的盼望。我要在基督面前为你祷告。主为了我们甘愿受死,我今天为了你,也甘愿受死。我愿意为你献上我的生命。主差我来给你说这些话,你要立定心志,信靠主!”

年轻人听到约翰的话,止住了脚步,低头不语,少顷,将手里的武器丢掉,浑身颤抖,痛哭起来。老约翰走过来,年轻人将他紧紧抱住,认罪悔改,用自己的眼泪为自己第二次洗礼,但是却仍然不愿意伸出自己的右手来,因为这手曾犯罪,流人的血。

约翰却切切为他祷告,并应许救主的拯救,他连连亲吻年轻人的手臂,使他得着得赦免得洁净的确据。最后,终于将他带回教会。此后,约翰又在教会停留了一些日子,悉心教导这位年轻人,恒切祷告,坚固他的信心。这件事在当地成为美谈。

约翰是十二使徒中被呼召的时候最年轻的一位,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为主殉道,安然离世的使徒。

约翰离世的时候,大约在98年之后。他的离世,标志着使徒时代的结束。历史进入第二世纪,教会也进入了前尼西亚教父时代(Ante-Nicene Patristic Era)。

暴君多米田之死

如前所述,凯撒多米田对基督徒的迫害并非针对性的,而是出于他多疑和残暴的本性。他身边的许多亲信、亲族都死于他的手。与三十年前的尼禄相比,多米田更加可怕的地方在于他的阴险和喜形不露于色。罗马史家苏维托尼乌斯(Suetonius)对此有以下描述:

多米田不但以残暴著称,而且常常是含而不露,令人极其难以捉摸。例如他曾经处决过一名为他效力的税务官。一天,他召见这名税务官,请他进入自己的内室,坐在自己的床上,他又和这名手下并肩而坐,言谈甚欢。税务官得到如此的宠幸,自以为得意,谁知道第二天就被多米田下令钉死在十字架上。

多米田的最后一个受害者是他的一个堂弟,名叫克莱门斯Flavius Clemens,时任执政官。克莱门斯有两个年幼的儿子。他原本和多米田的关系很好,多米田甚至承诺将来王位由这两个侄子来继承,并给他们改名叫做维斯巴先和多米田。但是,多米田突然因为一个很不起眼的原因将克莱门斯处死。至于罪名,多米田指控他是“无神论者”或“亲犹太分子”。后世普遍相信,这位克莱门斯极有可能是一名基督徒,或者至少是同情基督徒的。有人甚至认为,罗马教会的第三任主教克莱门(Clement),就是这位克莱门斯的同族。多米田最后的凶残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时的罗马人普遍相信,多米田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境地。苏维托尼乌斯写道:

接连八个月时间,罗马都被频繁的雷电所击打。很快,从许多别的地方也传来了同样的消息。多米田惊惧不已,连连说:“雷电,你要击打谁,就赶快动手吧。”元老院、Flevian王朝神庙,帕拉丁王宫Palatine-house,还有多米田的寝宫都被雷电击中。一个多米田雕像底座上有一块石碑,被狂风暴雨吹裂,砸到了临近的一座纪念碑。维斯巴先皇帝时代那株匍匐弯曲的树,本来已经竖直起来了,现在突然倒地。还有幸运女神庙,他每年新年的第一天都会到这个神庙献祭,为帝国祈福,每次都会得到很好的预兆,可是今年的预兆却充满了血腥和凶兆。他梦见自己最喜欢崇拜的梅涅瓦女神已经离开神殿,并且宣布不再保护他了,因为这位女神已经被朱庇特主神解除了。最令他不安的,是一个名叫Ascletario的星象学家的预言。多米田获悉,这个星象学家说出了对他不利的预言,就把他召来询问。星象学家并没有否认,并且相信自己的预言是真实的。多米田问他,“那么你自己的命运又是怎样的?”星象学家答道:“我不久就会被野狗撕成碎片。”多米田吩咐手下立即将这个星象学家处决,并且为了证明他的预言失败,吩咐手下务必将他的尸体妥善埋葬。可是,手下将这人处决后,正在准备火葬的柴堆,突然下起一阵狂风暴雨,火堆坍塌熄灭,上面的尸体只烧掉了一半,其余的一半被野狗撕成了碎片。这事发生的时候,有一个喜剧演员Latinus正好经过,目睹了事情的经过,并在吃晚餐的时候告诉了皇帝。

多米田遇刺身亡的前一日,他命御厨预备了一些枣,摆放在餐桌上,并吩咐将枣留到第二天。他说:“希望我能够幸运地享用它们。”他又对身边的侍从说:“明晚在Aquarius的月色将是血红色的,因为要有一些重大的事情发生,将来全世界的人都会议论此事。”

天色已晚,多米田无法入睡。到了午夜时分,他惊惧到不能自已,以至于从床上跳了下来。到了早晨,他召了一个从日耳曼来的占卜师进宫。这名占卜师原本是要来为他解释近日雷电频繁的原因。占卜师说,这是政权更迭的预兆。多米田焦虑地挠了一下前额,正好抓破了额头上的一个脓疱,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说:“你说的这些是要发生在我身上吗?”他又问,今天什么时候应该加倍小心提防。手下人故意说,下午六点钟应该多加小心。多米田松了口气,因为他最担心的是五点钟。到了下午,他早早地命人预备浴池,打算提前沐浴就寝。正在这时,一名内侍,名叫Parthenius,走近前来对他说,陛下,有一个人要紧急求见,他要向你报告一件至关重要的消息,无法耽延。多米田就叫众人退下,命报信人进见,结果,他就这样被刺杀了。

至于多米田遇刺的细节,以下是比较公认可信的记载。

刺杀行动之前,皇帝的敌人们尚未确定在何时何地行动,例如,是在他沐浴的时候,还是用晚餐的时候。这时,一名叫做Stephanus的人,是Domitilla的家宰,(CH 298 notes)

主动提出愿意效一臂之力。原来,这位Stephanus也是因为多米田的多疑本性,被指控欺诈自己的主人,因此积怨成仇。在实施刺杀行动的几天前,Stephanus先用羊毛和纱布将自己的左臂包扎起来,给人印象他左臂受伤了。到了刺杀行动的那天,他暗暗将一把匕首藏进了纱布里。

当晚,Stephanus进宫求见多米田,说他探听到一个针对皇帝的阴谋,需要火速禀报。多米田召他进来,命左右退下。Stephanus取出一封密信,呈给皇帝。多米田大惊,连忙读信,正在这时,Stephanus抽出匕首,刺进了多米田的下腹。多米田虽然猝不及防,受了重伤,但是仍然拼死抵抗。他抓住Stephanus,两人一同倒地。多米田连连呼唤一名在寝宫服侍的家僮,命他把自己枕头下面的匕首拿出来,并叫其他仆人过来解救。家僮查看枕头下面,却只有一只剑鞘。此时,寝宫的所有门都被锁死了。多米田和Stephanus在地上扭打,他试图夺过Stephanus的匕首,手指已经被利刃砍得血肉模糊,却还没有放弃,又想用手挖Stephanus的眼睛。Stephanus却有多名帮手,有多米田的侍卫Clodianus,一个Parthenius的释奴Maximus,内侍总管Saturius,另有几名角斗士,一起上来将多米田扑倒在地。最后,多米田身中七刀而死。

主后96年10月14日,暴君多米田遇刺身亡。他在位共十五年,终年45岁。此后,基督徒遭受的逼迫暂时告一段落。

初代教会的文本

第一世纪末到第二世纪初的异端

马吉安Marcion

马吉安(Marcion c. 85-160)生于基督徒的家庭。他的父亲是Pontus(今日土耳其境内)的主教。据Rhodo和Tertullian记载,马吉安是一名富有的船东,从事航运业。大约在130年代晚期,马吉安来到罗马,加入了罗马教会,并向教会捐赠了20万sesterces的金钱。但是,马吉安的捐赠是带有目的的,因为他想在教会推行他的一套极其另类的神学思想。教会最终拒绝了他的神学,并于144年将他逐出教会,他奉献的金钱也原封退还。此后,马吉安来到小亚细亚,在那里开办他自己的“教会”,推行自创的“马吉安福音”,这本福音据说是根据路加福音改编的。

马吉安的教会兴盛了一段时间,一时成为对正统福音教会威胁最大的异端。这位马吉安,就是上面提到的,当年使徒约翰在以弗所遇到的那位异端首领。马吉安当然知道约翰与主耶稣的关系,他主动向约翰示好,并说:“您知道我是谁吗?”约翰却说:“我当然知道你是谁,你就是魔鬼撒旦的头生子。”

马吉安的异端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吸收了许多当时很流行的希腊哲学思想。他的师傅据说是Simonian Cerdo。这个Cerdo (came to Rome under Hyginus)认为,旧约圣经里律法和先知所述的神,并不是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爱任纽,Against Heresies, 1,27,1)。另有记载,马吉安和另一名诺斯底派的异端Valentinus同在罗马,并有彼此的来往。

马吉安异端的教导

马吉安观察到,希伯来旧约圣经与初代教会中流传的新约文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耶稣基督的教导和旧约圣经里耶和华神的作为截然不同。旧约里面的耶和华喊打喊杀,而耶稣基督的教导则充满慈爱与饶恕。144年前后,马吉安根据这样的观察和理解创立了一种二元神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世界上有两个神,一个是至高的神,另一个是低一个等次的,创造天地万物物质世界的神。马吉安认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调和旧约里的神和新约福音书里的神。

作为这个理论的一个推论,马吉安认为基督教的神与犹太教的神也是完全不同的。耶稣基督的父神和犹太教的神是截然不同的。例如,马吉安认为,创世纪里记载,耶和华神与亚当同在伊甸园里行走,这说明耶和华神是有形质的,也不是全能的神,因为他呼唤亚当,询问他在哪里。这样的神,显然不是耶稣基督的天父,因为后者是全知全能的。

马吉安把旧约里的神叫做“巨匠神”(Demiurge)。这位巨匠神是创造有形质的世界的神,也是犹太人的部落之神。律法代表着一种对等性的公义审判,巨匠神用苦难和死亡来惩罚人类的罪恶。而耶稣基督的父神则是完全不同的一位神,满有慈爱和恩典,对人类饱含慈爱和怜悯。马吉安还写了一本书,名叫“Antitheses”,详细论述旧约里的“巨匠神”与新约里的“天父”之间的不同。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

马吉安虽然承认耶稣基督是天父的儿子,但是他并不认同道成肉身的真理。他认为,人所看见的耶稣其实是一个幻影,不存在真实有形质的身体。因此,他也不承认耶稣耶稣的降生、为人受死和复活升天。

为了推广自己的理论,马吉安还选编了一套“正典”文本,这套文本包括十一卷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叫做“Evangelikon福音书”,是一卷精简版的路加福音,另一部分包括十封保罗书信,但是都比正统教会的版本精简。早期的教父,包括爱任纽,特土良,以及Epiphanius,都认为马吉安版的路加福音和保罗书信都是被他刻意删减过的,为了要符合他自己的异端思想。马吉安版的“正典”也显示,他只承认保罗书信是对耶稣基督教导的传承,否认十二使徒和耶路撒冷初代教会的教导。

华伦提努(Valentinus

华伦提努(c. 100-160)被Epiphanius称为Phrebonite,由此推测,他可能出生于Phragonis,大致在今日北非的埃及地中海沿岸一带。他年轻时在北非的大城亚历山大接受希腊式教育。亚历山大城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早期基督徒较为聚集的地方。当时有著名的诺斯底派哲学家Basilides,许多希腊化的柏拉图中期哲学家(Hellenistic Middle Platonism),以及包括Philo在内的受希腊文化影响的犹太哲学家,都在那里居住。

按照Clement of Alexanndria的说法,华伦提努是Theudas的门徒,而Theudas又是保罗的门徒。华伦提努声称,Theudas曾经传授给他从保罗那里得来的神秘知识,也就是保罗在书信里提到的亲眼见到复活后基督的经历(罗16:25;林前2:7;林后12:2-4;徒9:9-10),保罗因此从耶稣那里领受了一些神秘的教导。

华伦提努起初在亚历山大宣传自己的学说。136年,他去了罗马,直到161年左右去世。这一期间,也是马吉安在罗马的时期,两人必定有些交往。

据特土良记载(Adersus Valentinianos),华伦提努才华出众,谈吐不凡,在罗马很受欢迎,甚至一度被提名为下一任主教候选人。但是,教会中人很快意识到他教导中的错误,并向他指出来。华伦提努恼羞成怒,离开了教会,越发远离真理,凭着自己的哲学知识创立了一套异端神学思想。

第一世纪末至第二世纪初的圣徒

Ignatius 伊格那修(d. c. 107

我们对伊格那修的身世没有很多的了解。教会传统认为,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信了主。当年耶稣在讲道的时候,曾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耶稣并且给小孩子们按手祷告。有人相信,伊格那修就是当中的一个小孩子。这个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伊格那修的另一个名字叫做Theophorus, (God-Bearer,怀主)

又有传统认为,伊格那修和另一位殉道士,士每拿教会的主教坡里甲,都是使徒约翰的门徒。后来,伊格那修成为安提阿教会的主教。

当罗马皇帝图拉真在位的时候(98-117)伊格那修被安提阿拜偶像的异教徒控告,遭到拘捕,并被押解到罗马在斗兽场中被野兽吃掉。 他被十名罗马士兵押解,从安提阿出发,沿途经过许多城市,最后抵达罗马。在赴死的途中,伊格那修仍然没有忘记教会的众弟兄姊妹。他每到一个城市,就受到当地基督徒的接待,他又写信给安提阿和各地的教会,委托这些基督徒协助他送信。后世留下了他的七封信,分别是:至以弗所教会书信;至美格尼西亚教会书信;至特罗亚教会书信;至罗马教会书信;至非拉铁非教会书信;至士每拿教会书信;至士每拿主教坡里甲书信。

这些书信都是在旅途中匆忙书写的,很少有优美的修辞,但是却洋溢着一位即将为主殉道的信心勇气和激情。伊格那修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毫无惧色,甚至安慰那些为他难过的弟兄姊妹说,他渴慕快快与主见面。这位殉道士留下了很多鼓舞人心的话语,以下仅举几例:

“请你们替我祷告上帝,使我身体和灵魂有能力实践我以前的志愿,免致言不顾行。”

“我写给各处教会的信,告诉他们,我甘心为神而死,但愿你们不阻拦我。我劝你们总不要用恶意爱我;请让我变为野兽的食物。藉野兽的口,得到神面前。我是上帝的麦子,野兽的牙齿要研磨我的身体,为要将我做成基督清洁的饼。不但如此,我更要激动野兽,使野兽的腹可作我身体的坟墓;不要稍留一分,来劳别人埋葬。”

107年,伊格那修被带到当时的皇帝图拉真面前。他毫无惧色,当面指责皇帝所信的是魔鬼。并称自己为胸中有基督的人,更是对基督清楚的诠释:“其实只有一位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神,只有一位耶稣基督,祂是神的独生子,祂的国是我所热切渴望的”。“指的就是在十字架上,担当我们的罪,并且使凡接待祂在心中者,都能把撒但的欺骗和恶意践踏在脚下的那一位”。最后他激怒了图拉真,被扔给饥饿凶猛野兽吃。那些狮子老虎瞬间就将他撕裂吞吃。

坡里甲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

游斯丁(约100-165),约100年出生于巴勒斯坦的Nablus(Flavia Neapolis),这个地方就是旧约中的“示剑”。他自称是一个撒玛利亚人,不过他父辈或祖父辈更可能是希腊人或罗马人。游斯丁出生于异教家庭,但是,他却热心从哲学中寻求真理。他先后学习了各种流派的哲学思想,包括斯多亚派,Pythagoreanism,柏拉图等,但是这些哲学都无法解答他对人生的困惑。有一次,约130年的一天,他在一个海边散步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基督徒老者。老者告诉他说,耶稣基督就是犹太先知应许的那位,他已经回答了所有哲学的终极问题。游斯丁大为震动,从此信靠了耶稣基督。

游斯丁信主以后,四处传道。因为他相信耶稣基督是成全一切哲学的真哲学,所以撰写了许多书卷,从哲学的角度论证基督信仰的真实可靠。游斯丁因此被认为是教会史上的第一位护教学家。

后来,游斯丁在罗马定居,继续传道。他的作为激怒了当时另一个有名的哲学家名叫Crescens。165年,游斯丁被指控传播非法宗教,当时的罗马巡抚Rustcus将他以及另外六名基督徒处以斩首极刑。游斯丁因此殉道。

未完待续


[1] The map as history (https://www.the-map-as-history.com/jerusalem-the-history-of-a-global-city/aelia-capitolina-roman-jerusalem-70-ce-325-ce)

[2] A.E. Medlycott, India and The Apostle Thomas, pp.18-71 M.R. James, Apocryphal New Testament, pp.364-436 A.E. Medlycott, India and The Apostle Thomas, pp.1-17, 213-97 Eusebius, History, chapter 4:30 J.N. Farquhar, The Apostle Thomas in North India, chapter 4:30 V.A. Smith, Early History of India, p.235 L.W. Brown, The Indian Christians of St. Thomas, p.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