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 W.
2007
论文摘要
目的:
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探讨在华传教士在禁烟中的主要具体作为。二,从整体的意义上,区分在华传教士群体和英国商人群体这两个在华外国人群体对鸦片贸易的不同态度。
方法:
本文主要以历史材料分析的方法进行。本文除了收集传教士在报刊和文章著作里的部分言论和记录,如《中国之友》(Friend of China)。还收集了中国人发表的文章和著作,如《万国公报》上的文章。为了更客观地再现传教士在禁烟中的作为,也收集了鸦片贸易的支持者(常属商人群体)的文章,并将其中的观点和言论作为重要证据,来反证传教士群体在禁烟中的工作。如大鸦片贩子雅各·梅斯森 (James Matheson)在1836年所著的《英国对华贸易目前情况与前景》(The Present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British Trade with China)、布来罗敦(William H. Brereton)在1882年出版的《鸦片真相》(The Truth About Opium)、和阿瑟·达文伯特(Arthur Davenport)在1904年出版的《从内部看中国》(China From Within)。
在时间方面,本文将主要以1874到1906为限。因为1874年前,虽然传教士已份份开始倡导戒烟,但1874年英东反鸦会的成立,使禁烟运动变得更加有组织。在1906年英国政府宣布限制出口鸦片之后,虽然还有传教士参与反鸦片和反吗啡运动,但华人很快就从传教士手中接过结果反鸦旗帜了。传教士在反鸦中的重要角色逐渐淡化了。
内容:
在前言后,第一大部分中将首先简介两位鸦片贸易支持者和他们的作品;其次,本文将介绍英东反鸦会,以及反鸦会与传教士的联系。第二大部分是关于新教传教士,鸦片商人和这两个群体的对立。第三大部分包括了这两个群体间就鸦片问题的具体争论焦点。第四大部分是反鸦的动机和传教士的失误。第五大部分是中国人眼中的传教士反鸦。最后是结论。
成果:
就传教士兴起和推动的反鸦运动,对此有论述的有晚清时李圭著的《鸦片史略》,民国时于恩德所著《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林治平的文章《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禁烟运动》,但都比较简略。国外的专著文献有Kathleen L. Lodwick的“Crusaders Against Opium”,和H.J.Beattie的“Protestant Missions and Opium in China”。还有2004年黄智奇著的《亦有仁义》。这些都对传教士的反鸦观点或活动作了整体上的描述。
本文的成果就是对本文两个写作目的的实现。第一,在前人的基础上,找出传教士在禁烟运动中的具体行为;第二,在整体的意义上区分两个群体,即传教士群体和商人群体。
结论:
禁烟的成功除了要归功于中国人的努力,还要归功于其它的一些因素,如英政府更替导致对鸦片态度的改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教士群体与商人群体持续近百年的论战。这两个群体的目标大相径庭,一个群体轻看物质追求信仰,一个群体以获得物质利益为目标,这两个群体相互冲突就不可避免。虽然传教士们可能不是鸦片的直接铲除者,而且早期传教士与鸦片商有联系、甚至有个别传教士反对禁烟,但传教士群体的功劳都是无法磨灭的。
对于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要加以区别,有些带来祝福,有些带来危害。具体某个时期,哪个群体将带来什么,可以根据他们来华的目的和历史表现加以预测。传教士群体常使人感到神秘,因为习惯以名和利来衡量动机的人们,很难理解和相信这群人喜乐地忍受一切的贫穷和艰难只是为了信仰——耶稣和一个看不见的天国。对于不理解的事物,人们习惯加以排斥,对于可以理解的加以欢迎。这也就是早在清朝就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传教士被排斥,商人大受欢迎;而历史记载似乎在告诉我们至少在鸦片问题上谁是中国人真正的朋友。
关键词:商人群体、传教士群体、英东反鸦会、《中国之友》、禁烟
Opium Supporters, Missionaries and Opium
Abstract
Purpose:
In this thesis, there exist two purposes: the first is to uncover the concrete contribution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 to stopping the opium traffic; the second is to differentiate the missionary group in China from the merchant group in China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he opium traffic.
Method:
This article mainly adopts the way of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Not only has this article collected parts from missionaries’ words and writings like The Friend of China, but also the Chinese people’s writings like the articles from Review of the Times. In order to be more objective to uncover the missionaries’ contribution to stopping the opium traffic, this thesis also has adopted the writings of opium supporters (mostly belonging to the group of merchants), such as famous opium trader James. Matheson and his 1836’s The Present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British Trade with China, William H. Brereton and his 1882’s The Truth About Opium, and Arthur Davenport and his 1904’s China From Within.
The time limit is set from 1874 to 1906. Although the missionaries had already been fighting against opium, the crusade against opium became more organiz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Anglo-Oriental Opium Suppression Society in 1874. After Britain’s government announced its limit on the opium trade in 1906, quickly the Chinese people became the backbone of the anti-opium movement instead of missionaries, although some missionaries were still taking part in the crusade. Since then, the role of missionaries in anti-opium became less important.
Content:
Behind the Introduction, there is the first part in which the author first introduced two opium supporters and their works; then come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Anglo-Oriental Opium Suppression Society and its connections with missionaries. In the second part, there are the arriv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he opium supporter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wo groups.
The third part includes the main argum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erning opium.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motives of anti-opium and the faults on the missionaries’ part. The fifth part is about Missionaries’ Attack against Opium in Chinese Sight. The last is the conclusion part.
Fruits:
As for the anti-opium movement initiated and pushed by missionaries, there are some writings, such as Li Gui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his Brief History of Opium, Yu Youen and his the Change of China’s Edicts Against Opium, Lin Zhiping and his article of Christian Missionaries and China’s Anti-Opium Movement, but there is an only brief summary of missionaries’ contributions. Works abroad include Kathleen L. Lodwick and his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and H.J.Beattie and his Protestant Missions and Opium in China. In 2004, Huang Zhiqi published his A Fight for Humanity and Justice. Such works made general descriptions of missionaries’ efforts in anti-opium, partly or wholly.
The fruits of this thesis are born through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article’s two purposes. The first fruit is uncovering the concrete behaviors of missionaries in stopping the opium traffic, on the basis of other people’s fruits; while the second one is to differentiate the two groups, namely the missionary group and the merchant group.
Conclusion:
The success of stopping the opium traffic should be owed not only to the Chinese people’s continuous protests and fighting but also to some other factors like the influence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change in Briton’s government. Another key factor is the continuous arguments that happened between the missionary group and the merchant group for around one hundred years. One group pursued belief, putting less importance on materials; while the other group took the material benefits as their above-all goal; therefor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m are unavoidable. Although missionaries may not be the immediate destroyers of opium, some of them had some connections with opium traders in the early times, and even some individuals were against the anti-opium movement, the credits of the missionaries as a whole cannot be ignored.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the foreigners coming to China. Some of them bring blessings while some curse. To predict what a certain group will bring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we may do it by analyzing their purposes in coming to China and by reviewing their doings in history. The missionary group is very mysterious in people’s eyes, for it is really hard to understand and believe that missionaries joyfully bear with poverty and difficulties only for their belief in Jesus and an invisible heavenly kingdom, especially among people who are accustomed to evaluating motives by fame and money. Usually, people reject things unknown, but welcome things known. That is why the situation was created, even as early as the Qing Dynasty: missionaries were rejected while merchants were welcomed. But seemingly, history records are telling us who is Chinese’ people’s true friends, at least at the point of opium.
Key Words:Merchants, Missionaries,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The Friend of China, Anti-Opium
目 录
引 言
鸦片贸易曾带给中国人巨大的灾难,并深深地刺痛中国人的心,这种痛延续至今日。今天鸦片的危害在各国已有定论,但在19世纪的英国、甚至是其他欧美国家,关于鸦片的危害并无定论;如在英国,鸦片之危害就是经过了长期不懈的宣传与斗争才获得普遍认同的。
1773年是有纪录的英国商人把鸦片输入中国的最早时间。[1]如果以此为开始,到1906年英国政府开始着手禁止鸦片贸易为止,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英国政府、商人和传教士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对于这些外国人,十九世纪的国人一般统称为“红毛鬼”、“番鬼”、“蛮夷”、“鬼佬”或“野蛮人”。对于把鸦片带入中国的那些外国人的愤恨也就指向了全部的“野蛮人”。但鸦片贸易在持续一个世纪后,能在二十世纪初被禁止,不仅是因为中国人持续不绝的抗争,也与国际社会的影响、英国政府的变更、尤其是其中一部分“野蛮人”长期的反对与宣传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尝试对这部分“野蛮人” – 传教士群体与禁烟的关系作一分析,希望对传教士在此方面的言行有较具体的再现,并凸显传教士群体与商人群体在鸦片贸易问题上的区别,以期参古鉴今。
本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探讨来华传教士在禁烟中的主要具体作为。二,从整体的意义上,区分来华传教士群体和来华英国商人群体对鸦片贸易的不同态度。
本文了收集传教士在报刊和文章著作里的部分言论和记录,如《中国之友》;也收集了中国人发表的文章和著作,如《万国公报》上的文章。为了更客观地再现传教士在禁烟中的作为,本文也特别引用了鸦片贸易支持者的文章,并将其中的观点和言论作为重要证据,来反证传教士群体在禁烟中的工作,如大鸦片贩子雅各.梅斯森 (James Matheson)在1836年所著的《英国对华贸易目前情况与前景》(The Present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British Trade with China)、威廉. 布来罗敦(William H. Brereton)在1882年出版的《鸦片真相》(The Truth About Opium), 和阿瑟.达文伯特(Arthur Davenport)在1904年出版的《从内部看中国》(China From Within)。
本文将主要以上面列举的后两部本书中的言论来引发探讨,辅以传教士和中国人的言论,找出传教士在禁烟中的具体作为。在时间方面,本文将主要以1874到1906为限。因为1874年前,虽然传教士已开始倡导戒烟,但1874年英东反鸦会的成立,使禁烟运动变得更加有组织。在1906年英国政府宣布限制出口鸦片之后,虽然还有传教士参与反鸦片和反吗啡运动,但华人很快就从传教士手中接过了反鸦旗帜。传教士在反鸦中的重要角色逐渐被淡化了。
就传教士兴起和推动的反鸦运动,对此有论述的有晚清时李圭著的《鸦片史略》,民国时于恩德所著《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林治平的文章《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禁烟运动》,但都比较简略。国外的专著有Kathleen L. Lodwick的“Crusaders Against Opium”,和H. J. Beattie的“Protestant Missions and Opium in China”。还有2004年黄智奇著的《亦有仁义》。这些都对传教士的反鸦观点或活动作了概述。
- 一、 介 绍
1882年,曾任香港法律官员的布来罗敦出版了他的《鸦片真相》。这位作者是著名的鸦片贸易支持者,坚决反对禁烟,许多鸦片贸易支持者引用过他的话语。该书详细列举了禁烟的不合理性,并对禁烟的旗手 ―― 传教士和英东反鸦会加以批驳。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笔者将对其引用总结,由此我们可窥禁烟运动中,至少在19世纪后半期传教士所起的作用和所面对的阻力。布来罗敦在书中介绍自己曾在香港做过15年的法律官员,并作为鸦片种植者的职业顾问10年有余。[2]
达文伯特所著的《从内部看中国》出版于1904-1905年,作者曾任驻华外交官。而这本书的主要任务就是批判反鸦会和传教士,因为他们都反鸦片。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传教士们的作为和反鸦片运动在英国国内所面对的阻力。
也正是从这两部书对反鸦片团体(主要由教会各差会成员组成)的言行的批判,使我们从传教士的批评者那里得到了关于传教士反鸦片言行的证据。这种从反面得出证据,笔者相信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来自反对者,当反对者不留情的描述与自身的描述相一致时,就更加可信了。
这两本书的出版时间有近30年的跨度,我们从作者惊人相似的论调中也可以窥见反鸦所遇到的阻力和所需要的坚持。
鸦片贸易支持者布来罗敦在他的书中说道:“英国有一个有力的英东反鸦会,它的唯一目标就是废止印中之间的鸦片贸易。这个社团有英国具影响力的人物―― 绅士、大主教、教会的重要信徒及全部教派神职人员的支持。他们在鸦片问题上基本是一无所知,他们盲目地相信了反鸦会代理人们的一切言论。笔者承认这些人很值得尊重,但过于热情,几乎癫狂地相信这虚假的观念。”[3]
英东反鸦会(以下简称反鸦会)是1874年在贵格会爱德华. 毕士(Edward. Pease)的带领下成立的。[4])反鸦会的目的就是要把零星的社会力量集中起来,共同反对鸦片贸易。上面所说到的丹拿(F. S. Turner)是英东反鸦会的执行秘书,伦敦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在广东传教多年。回国后著《英国鸦片贸易政策》(British Opium Policy and Its Results to India and China),并参与反鸦会的成立。反鸦会包括伦敦会差派到中国传教二十年的退休传教士雒魏林(W. Lockhart)和理雅各(James Lagge),并发行月刊《中国之友》,此月刊主要是向英国民众宣传鸦片的坏处,倡导戒烟,到1916年英国立法禁止鸦片贸易后停刊。[5]
1877年《中国之友》刊登反鸦会的《告中国人民书》(the Address to the Chinese People)并在中国发行,主要内容包括:1. 谴责吸鸦片;2. 谴责英国在过去和现在与鸦片贸易的关系;3.呼吁中英合作制止之。[6]
反鸦会更多的是呼吁本国民众,他们常在《中国之友》上广告:如果你知道了鸦片真相,你没有责任传播吗?做些事吧!你可以从反鸦会索取印刷品传播、也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带领十个人成为反鸦人士吧![7]关于反鸦会和《中国之友》的内容,本文稍后会有更多论及。
反鸦会并不是一个传教机构,但其工作与传教士是分不开的。在布来罗敦的书中,反鸦会和传教士总是连在一起被批驳,讲到他所反对的言论来源,他说:“整体来讲,我所攻击的那些关于鸦片害人的虚谎言论是出于传教士……在鸦片问题上,即使不说不要信他们,也要对他们的言论谨慎。正是他们导致了这个问题上的各种无依据的观点流传海外。” [8]
反鸦会和传教士密切合作。如1890年秋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宣教大会上,宣读了反鸦会的来信。反鸦会委员会写信促请所有传教士把关于鸦片的信息和英国政府在鸦片贸易中的角色写信给他们各自在国内的总部;促请传教士鼓励支持中国的反鸦片社团,并把他们的活动寄给英国反鸦社团;要求传教士为英国和印度的统治者祷告,以停止鸦片贸易这个全国性的罪恶;为英国的基督徒民众祷告,好认清这个贸易的本质,也为清政府祷告以停止国内鸦片的种植和外国鸦片的进口;并成立一个委员会向英国国内报告关于鸦片的消息。这次宣教大会决定成立永久性的宣传反鸦社团委员会,会员由在华的传教士组成。 [9]
这次大会通过决议:1.本大会重申保持反鸦片的不动摇立场;2. 鼓励中国的基督徒用各种方法唤起民众反对和制止鸦片传播;3. 提议成立一个中国人的反鸦会,并在各差会的传教站设立分支。
受这次大会的激发,1896年6月,在华传教士发起成立一个反鸦机构,成员包括在华各传教差会的代表,和支持此机构实现目标的人。它的目标是:1. 与英东反鸦会合作;2.收集鸦片对中国影响的信息;3.把信息转告传教士家乡关心鸦片危害的基督徒,并得到他们的祷告、同情和帮助;4.鼓励中国人讨论鸦片问题,并寻求同情者的帮助。在1897年的大会上,这个机构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要说服他们本国人来相信鸦片的危害。[10]
除了发行反鸦单张,他们还收集医学证据。如向全部在华的西医发出关于鸦片的问卷调查,《教务杂志》(Chinese Recorder)1899年将结果刊出。对此调查回应的有106人,绝大多数是传教士。帕克医生(William H. Park)估计在苏州每年有1千人企图自杀,百分之十五致死。从这个数字看全国,每年大约80万人企图自杀,12万人致死,其中鸦片是自杀的最常见的手段,这还不算每年有7到8万人死于吸鸦片。内地会在重庆传教站的医生报告1885年在他们那里救活了5百多位用鸦片自杀的人。[11]
传教士对中国国内许多人来说,是很陌生、很神秘的人群。对这群人,布来罗敦是这么评价的:“对传教士们,除了他们对反鸦片的狂热,我只有表扬,没有什么指责他们的。世界上从没有产生什么比他们更值得尊敬的团体;在艰苦下,麻烦中,有着说不出的困难,他们却凭着勇气和喜乐开拓道路,不屈于艰难和盗匪,只凭着对他们使命的坚强信心和不移的热忱,他们就可以克服困难。但在鸦片问题上,他们的狂热吞噬了他们自己。” [12]
第一代传教士就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们,他们和后来历代的传教士都信奉耶稣在离世前的教训 ――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13]。虽然自唐朝起,基督教曾前后三次传入中国,但新教或更正教的传教事业却一直沉睡到了17世纪的大觉醒。
大觉醒一方面产生了孤儿院、对违法者的关怀、反拥有奴隶和奴隶买卖、改善工厂恶劣条件、慈善救济、改革和各种善行。另一个就是传福音给一切没听过的人。伴随着越来越多传福音去海外的呼声,大觉醒导致了宣教刊物、基督教大学和神学院和许多传教士差会的诞生,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差会都可以朔源到那个时代。
自十九世纪起,绝大多数的西方政府与传教士的事业几乎没有任何官方关系;绝大多数的欧美政府对传教士和其目标都采取一种中立,有时甚至是有轻微敌意的立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许多年里都禁止传教士到他们的辖区。极少有政府或教会把钱捐给差会,差会的经费一般都来源于平信徒的个人捐献。[14]例如英国卫斯理海外福音差会1819年收到捐献1167英镑。[15]
所以布来罗敦说:“传教士们也许是在中国的外国人中工作最辛苦、报酬最少的阶层了,而且他们工作的难度很难全部被理解。”[16]
这样就开始了新教传教士的时代。在当时,印度是教会的关注点,中国却很少被提及。在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到达中国前,中国大陆(荷兰新教徒曾在17世纪到台湾传教)还没有一个新教传教士。由此可见,各国新教传教士的到来远远晚于探险家和商人们。
关于鸦片商人,布来罗敦说:“反鸦会和传教士的一个虚谎说法是,在中国的英国商人靠鸦片发了大财。反鸦会及其支持者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说,英国的商人们是群贪婪的猎食动物,没有人性,靠吞食中国人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来赚大钱,这些人从道德等各方面毁了这个国家后,打算回到英国来享受他们的不义之财。对此最好的回答就是中国人和英国商人间和睦的关系,英国商人作为一个整体对鸦片贸易没有兴趣。”[17]
对这种和睦关系的真相,也可以在辜鸿铭的书中找到一些端倪:“上海的茶店在门口挂上‘外国商人’的牌子,要让人知道他们受一些无耻外国人的保护。” [18]
达文伯特说:反鸦片团体以为,是英国商人像伊甸园中的蛇一样把禁果以鸦片的形式传入中国,使中国人被污染了,他们没有认识到,不是只有英国人在从印度运鸦片,所以英国无法阻止运送鸦片。[19]
鸦片战争爆发前,在广东的外国商人有一些没有与鸦片有瓜葛;其中有少数是不愿玷污名声,而其他的,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或者信用去获得鸦片。大多数的商人,无论是英国人、美国人、或者是其它国籍的,只要能拿到鸦片,有多少都会毫不犹豫的卖出去。这一点得到了摩斯(H. B. Morse)的印证。[20]
与马礼逊同是伦敦会的传教士麦都思(W. H. Medhurst)在1855年10月11日的《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发文谴责鸦片贸易,文中写道,美国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一样卷入了鸦片贸易,在两国的商人中,除一些个别的例外,从总体上说,在华的英美公司都在鸦片贸易上不遗余力。[21]
布来罗敦在辩护鸦片贸易是合乎道德时,他说过:“我认为,只要机会许可,没有任何一家英国人的公司、或其它国籍的公司不愿意成为‘鸦片商人’(这是丹拿起的名字)。因为我们都认为鸦片贸易是完全恰当合法的贸易。” [22]
无论是19世纪初期还是后期,英国商人们从整体上都是支持鸦片贸易的,即使没有从事其中,但也很可能就如布来罗敦和H. B. Morse所说的:他们只是没得到机会而已。从观念上拒绝鸦片贸易的商人很稀少,美国人奥利芬(D.W.C.Olyphant)的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之一、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家始终没有染指鸦片贸易的美国公司。[23]
在林则徐驱逐名单上的16位大鸦片商,4位是波斯裔印度人,11位是英国人,一位格林(John C.Green),是Russell & Co公司美国分公司在广东的老板。[24]当时著名的鸦片贩子有英国人嘉丁(William Jardine)、但特(Lancelot Dent)、 因斯(James Innes)、梅斯森 (James Matheson)、波斯裔印度人弗莱基(Framjee)和犹太裔赛松(Sassoon)家族等。
传教士的反鸦宣传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和《北华捷报》上就已刊登,他们是外国人中最早宣传反鸦的人群。国外很多的资料也明确说明了鸦片的来源和英国政府和商人的责任,但在时间上,都晚于传教士。如摩斯的《中华帝国国际关系》的出版时间是1910年。
传教士们指出,巨大的利润是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嘉丁与梅斯森集团 (Jardine and Matheson)每卖一箱鸦片可以获利一千美元。[25]布朗·英格利斯(Brain Inglis)著的《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中说:1803-1813年间,东印度公司每箱一百四十磅的鸦片可获一千五百美元,利润率达百分之两千。
面对反鸦会和传教士们对英国商人的批评,布来罗敦辩解道:“丹拿坚持英国商人靠鸦片发了大财。但真正赚了钱的公司只有两、三家。其它在中国的英国商人作为整个群体,几乎对印中的鸦片贸易没有兴趣,也与鸦片贸易都没有关系。” [26]
但他自己又暴露了原因,因为英殖民香港政府对在这块区域制备和销售鸦片授予垄断权,垄断者每年须向其付费40,000英镑。当时拥有垄断权的是一个鸦片商联合会。[27]
布来罗敦说:“我要告诉你们:所有在中国的英国人,除了传教士,包括英国商人、他们的助理,职业人士,不仅是英国的各阶层,而且其他外国商人和居民都持截然相反的看法”。[28]在他的头脑中存在两个观点对立的群体:传教士和商人、他们的助理和职业人士。
马礼逊曾说:传教士在这里(中国)没有同路人,我们发现我们的同胞在这里分为两派 ―― 公义的和邪恶的―― 就是敬畏上帝的和那些不敬畏的。[29]
而这种对立并不是在19世纪后期才出现,19世纪初就是这样。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许多年里都是新教传教工作的敌人,禁止其公司的船搭乘传教士,禁止传教士到他们的辖区。[30]商人的第一追求目标就是利益。早期商人们之所以能忍受在中国的种种不便就是为了获得利益,一切影响其获利的事都是尽量要避免的。
避免给自己惹上麻烦是东印度公司在中国排斥传教士的原因之一。虽然东印度公司不少的职员自称为基督徒,但禁止其公司船只搭乘传教士。当第一位到达中国的新教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来中国时,不得不先乘船到美国,然后搭美国船经太平洋辗转来到中国。
除了传教士可能会影响商人们做生意的原因,这两群人之间的许多观念都是对立的。除了在鸦片贸易上的斗争,这两个群体在其他方面也有严重对立,譬如:包养中国女人和走私苦力。马礼逊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外国人主持礼拜,但星期天这些人的伪善和散漫态度常使他感到恼火。如果在吃饭时,他说了任何让商人们感觉是敬虔的东西时,他们就会窃笑或用手捂上脸。[31]大鸦片贩子嘉丁曾说:我们担心非常敬畏上帝的人不适合从事这个药品贸易(指鸦片)。[32]
这两群人的对立也可以在媒体间表现出来。在19世纪上半世纪,双方的对立除了表现在个人的专著,如鸦片商人梅斯森在1836年的《英国对华贸易目前情况与前景》和医务传教士杨雅各(James Hume Young)1850年出版的 《鸦片贸易记》(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也表现在双方在报纸上的论战,如《中国从报》。19世纪中后期双方的个人作品更多,而且都开始拥有己方的刊物。传教士差会的刊物和有传教士背景的机构出版的刊物往往表达了传教士们的观点,如达文伯特和布来罗敦都指出《中国之友》和《中国亿兆》是反鸦会和传教士的喉舌;而《中国之友》也指出中国沿海的英文报纸是一群浸泡在邪恶鸦片贸易之中传统人群的喉舌,如《上海信使》(Shanghai Courier)和香港的《每日新闻》(Daily Press)。[33]
《中国之友》1877年5月刊引用在华外交官斯托纳(Stronach)的话说:“近几年一些鸦片商人联合起来走私,他们的船都有武器,必要时就和税收艇开战。” 《中国之友》的评论说:“如果这只是其中一例样本,那么自但特和因斯之后,在华的英国商人德行没有提高,正是这些大鸦片商的狂妄行为导致了鸦片战争。” [34]
1877年在上海的新教传教士大会上,来自杭州的约翰(John)认为,传教士要对鸦片贸易采取毫不妥协的立场,但是贸易没有良心,商人有,所以要呼吁商人。[35]
这两群人在社交上也很有限。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就注意和他们在中国做商人和水手的同胞拉开距离,对英政府的政策也不认同,这也使他们与英国外交官员的关系不畅。《从内部看中国》的作者达文伯特就是英国的在华外交官。
那时有一个怪现象,就是这些商人又自称是基督徒,如大鸦片贩子因斯曾在贩鸦片的途中派发马礼逊写的福音单张。而当时的环境使早期的传教士为了留在广东,又需要和商人们有联系,而这种瓜葛在今天也是他们的名誉受损的原因。但与马礼逊同是伦敦会的麦都思(W. H. Medhurst)在1835年到达中国后,就坚持不与鸦片贸易活动有关系,拒绝乘坐鸦片贸易船,并在他1838年的《中国:它的国情和前途》(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中说明一切和鸦片贸易的联系都是不道德的。[36]
上面显示,18世纪到20世纪初来华的外国人们自己意识到,在他们中间存在两个常常相互对立的群体。一个群体包括在这段时间内持反鸦立场的来华传教士(他们占来华传教士的绝大多数)、及有基督信仰背景并与传教士密切联系合作的国外反鸦机构(如英东反鸦会)和差会;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传教,并且都反鸦,本文简称他们为传教士群体。另一个群体是鸦片贸易支持者群体,包括了这段时期在华的英国商人、他们的助理和职业人士等,这群人的根本目的是谋利,因为主体是商人(或者说都是为了商业服务),并且这群人中的绝大多数持赞成鸦片贸易的态度,本文就把他们简称为商人群体。传教士群体和商人群体的称呼都是基于整体的意义,并不包括少数的例外。有个别传教士反对禁烟,也有少数商人从观念上拒绝鸦片贸易的,这些少数例子本文中也都会尽量提及。
一个需要提到的背景就是,在十八世纪的前半期,在英国,人们对鸦片危害的认识就如上世纪后半期对香烟的认识,利弊尚无定论。[37]而此时,英国的教会在整体上对鸦片的危害也是没有认识的,只有极少数基督徒和来华传教士看到了鸦片的危害。对鸦片危害的认识如何从这么一小群人扩展为全英国的认识,要求禁止鸦片贸易的呼声是如何从一小群人唤醒英国国会的?在前面几部分已经可以看出在鸦片问题上,传教士群体与商人群体的对立。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群体的诸多论战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来窥其一斑。
在论到中国鸦片灾难的源头问题上,达文伯特说:“反鸦片团体以为,是英国商人像伊甸园中的蛇一样把禁果以鸦片的形式传入中国,使中国人被污染了,但事实是在公元8世纪就已传入中国,中国人自己也种植鸦片;中国之所以要禁烟只是为了防止银子外流,而且从来没有真正执行过;到1840年前,都与广东总督就每箱鸦片收取的河道费有特别协定。” [38]
考于恩德所著《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39],鸦片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可能始于七世纪唐朝。中国有据可查的禁烟令,始于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后道光年间虽有严禁令,但外国人的偷运及中国官吏与奸商之狼狈违法营私,故鸦片流毒更甚。[40]由此可推知,十九世纪前,中国就有了鸦片的走私、吸食和种植。
首先要求严禁鸦片的是道光年间的黄爵滋。[41]在黄氏的奏章中称,鸦片是由红毛人及荷兰人,经由爪哇的Batavia运来广东。[42]
鸦片早期是由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贩卖到了中国,但当时的数量很小,每年约两百箱。据摩斯的《中华帝国国际关系》,1773年是有记录的最早日期,英国商人开始把鸦片输入广东,从1780年开始,东印度公司垄断此项贸易。1796年时,输入鸦片1,070箱。1800-1811每年平均输入4,016箱;1811-1821每年4,494箱;1821-1828年均9,708箱;1828-1835达到18,712箱,几乎翻了一倍;而1835-1839每年30,000箱。[43]
从达文伯特的所述可以看出,就鸦片的源头问题,鸦片贸易支持者认为是由中国自己产生的。反鸦社团坚持认为是由英国商人而造成。那么这些反鸦社团又是指谁呢?他的这本书24-25页中说到:“这些社团在他们自己的刊物《中国之友》上以一种臭名昭著的方式暴露出了自相矛盾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社团主要就是指反鸦会。
在这一点上,让人惊讶的是,比达文波特早30年就有同样的争论。布来罗敦在他的《鸦片真相》中说:“他们――就是传教士和反鸦会及其支持者——说:吸鸦片在中国是较近期才有的事。虽然他们没有直接说是我们教中国人吸鸦片,但他们的全部文字和讲话里,都在使读者和听众形成这种印象。我要告诉你们:所有在中国的英国人,除了传教士,包括英国商人、他们的助理,职业人士,不仅是英国的各阶层,而且其他外国商人和居民都持截然相反的看法”。 [44]
谈到鸦片战争, 达文伯特说:“反鸦片团体误认为,我们在中国的第一次战争是为了鸦片,所以在一些带有偏见、信息不充分的圈子里,这次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事实上这场战争是强加在我们头上的,在和广东政府交往的漫长年月里,我们越是谦卑自己,他们就越把羞辱加给我们。《南京条约》里没有提到鸦片就证明了这场战争不是为了鸦片。”[45]
他接着说:“反鸦片团体误以为与中国的第二次战争(1857-1860)是为了鸦片;所以不断宣扬中国起初是反对鸦片的,只是在两次残酷战争后,才同意合法化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关于鸦片的条款是美国代表提出的。中国官员是懂得常识的,既然舰队无力阻止多国的走私者,他们自然就使它合法化,好用收到的税款去购买军火。” [46]
而布来罗敦是这样说:“丹拿和反鸦会支持者称《天津条约》是我们用武力从中国敲诈勒索来的。《天津条约》签订时,我和现任驻中国大使威妥玛先生(Sir Thomas Wade)都是额尔金伯爵(Lord Elgin)使团的秘书,参与了谈判全程,可以作证是中国自愿提出要把鸦片作为药品进口,并对此征税。要不是中国政府有反鸦会的支持,他们根本就不会催促提高鸦片税。” [47]
上面的言论似乎在告诉我们,鸦片战争的名字是首先在一些小圈子里被这样冠名的。而鸦片贸易的支持者根本就否认这两次战争的根源是鸦片。
梅斯森在1836年详细列举了外国商人在广东遭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呼吁英国政府对华采用强硬措施,其原因还是“这项贸易(即鸦片),从任何角度看都对这个国家如此重要”。[48]
在说到中国对外国人的轻视和漠然时,他说:“然而这是存留给‘地球之子们’, 就是商人们的任务,去征服他们的漠然和厌恶。”[49]那么如何征服呢?他说:“如果中国人使商人们受到了损失,我们的政府为了自尊、利益和责任,为了我们在广东被压迫的同胞,要做出坚决和有决定性的动作。” [50] “而要阻断中华帝国的内外贸易,只要一艘战列舰、两只巡航舰和三四个单桅船就够了。” [51] “要避免与广东重开谈判。”[52] “这就是在广东的英国商人们的呐喊,也是英国政府的责任。”“我们必须坚决地为受伤的国家尊严报复,必须保护受伤害的商业利益。” [53]他同时附上曼切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和广东的英国商人给英政府的备忘录,强调了“这个贸易”(即鸦片)的重要性。另一份在1834年呼吁英政府采取武力、决不要让步的备忘录上,有在广东的全部45位英国商人中35人的签名、全部东印度公司船长的签名、和其他船长和商人的签名,共88人。[54]
1839年,林则徐命令鸦片船从伶仃岛和黄埔撤走,商人们把鸦片交出,并保证以后不再贩烟。但特建议重施拖延的伎俩。嘉丁则返回英国游说国会保护鸦片贸易。其他商人为此赞助两万英镑作为活动经费。嘉丁到达英国后,很快取得了一些大报纸、律师和作家的支持。一位学过法律的作家沃润(Warren)认为商人们为扩展国家的荣誉做出了贡献。他宣称商人们是在为政府做鸦片贸易,政府为了给印度殖民地提供财政来源允许出口鸦片,所以政府要承担全部责任,既是为政府工作,杰出的商人们就不能被称为走私犯,而且此时应该把军队派到中国。
摩斯印证了这一点,他说:从1839年9月到1840年5月间,从东印度、伦敦中国联会、和英国各处商会来的备忘录,都是在催促政府用坚定和力量做出行动。[55]
就在强大的商人们在上下游说时,也存在反对的声音。其中三一圣经公会(Trinitarian Bible Society)的干事出版了《与中国进行鸦片贸易的邪恶》。书中称鸦片是谋杀,任何庇护杀人犯、或不作为者都是同案犯。[56]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后,受嘉丁委托的宣传单一份接着一份地出现。东印度公司的退休职员斯唐顿(Sir George Staunton)支持商人们,称即使是个体商人也是在为国家服务,理当为他们的损失得到补偿。而且,鸦片战争的支持者们常宣扬说:必须给贸易一个安全、可发展的根据地,这样中国才能得到基督教的好处。这样虚伪的政治宣传在19世纪不断的重复。但以牟利为根本动机的商人是很难有真诚的信仰动机的。[57]
自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1807年到达中国,到《南京条约》的签订,前后只有57位新教传教士来到东亚,而且大多是留在东南亚。条约签订时,其中十人已经去世,十五人回国,只有三十二人还在工作。[58]此时传教士群体对鸦片的危害认识还不足,反鸦片的呼声也很小。曾作为圣经公会的早期来华传教士的雷乔治(George Tradescant Lay)说:鸦片使任何牵涉到它的行为都被败坏了。在《中国丛报》上,一位署名“在中国的一居民”指责鸦片走私者使所有外国人的品德打了折扣,也使他们与中国人的任何交往都受到了怀疑。[5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签署了《天津条约》。著有《帝国鸦片贸易》(The Imperial Drug Trade)的传教士饶树(Joshua Rowntree)说:“中国政府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花了这么大的代价而坚决反对的鸦片,现在被合法化了,而且它的关税比英国征收中国的茶和丝的关税还低。英国实现了它久远的梦想,中国屈从了长久以来的压力。”
虽然此时反鸦的声音比较小,但随着传教士对鸦片的邪恶认识的增加,这个声音越来越大。如医务传教士杨雅各在1850年出版的 《鸦片贸易记》就从鸦片对中国的正常贸易、道德、健康、国际关系和福音的传播方面的影响,论述了禁烟的必要和可行性。
上面显示,鸦片战争的根源是鸦片贸易,战争的挑唆者就是商人群体。传教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反鸦呼声弱小,其后逐渐变强。
在辩论鸦片对健康的影响时,布来罗敦在他1882年的书中说:“反鸦会称鸦片危害健康,使人意志瘫痪;道德沦丧;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生存。还鼓吹把印度的鸦片卖给中国,不但是对中国人的犯罪,也是反人类的;在此,英国直接或间接,都至少要负部分责任(如果不是全部)。反鸦会广传这些针对英国的邪恶和无理的指责,他们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就是这是一小群癫狂的传教士们说的,传教士们的言论被作为教条,任何的怀疑都会被当作异端。” [60]
布来罗敦并不认为吸鸦片对身体有害处,他举了一个例子,“我认识不少于五百个人,他们吸了一辈子的鸦片,但我从来没有在他们身上看到有被摧毁的迹象。我有一个认识了十五年的老年朋友,我上次见到他时,他和十年前一样健壮,而且思维非常活跃,鸦片给他留下的唯一痕迹就是变了色的牙。” [61]
他不但不认为鸦片对身体有坏处,相反,他认为吸鸦片对中国人的身体有益处。他引用了两位医生的话。
第一位是在印度作外科主治医疗官的摩尔(William J. Moore)医生。布来罗敦说:“摩尔医生发表在《印度医务杂志》(Indian Medical Gazette)上的文章指出,对于鸦片吸食者会免于患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种现象要给与最深切的关注。我发现,很多中国的基督信仰者都患肺病,但传教士们却不许他们吸鸦片。” [62]
第二位是在香港的爱利士医生(Dr Ayres)。布来罗敦说:“反鸦会的一个谎言是说,人一旦开始吸鸦片,就不能停止,肺病每天都在加重。事实根本不是如此,要找到一个鸦片上瘾者是很罕见的事。在中国的每一个英国人都会支持我的观点,爱利士医生就是其一。事实上,这个习惯是如此的美好和有益,极少人愿意停吸。” [63]
所以,布来罗敦不解地说:“丹拿现在成了吸鸦片的大敌人,对此有强烈的偏见。赞同鸦片的人士认为鸦片对治疗疟疾有好处,而且对中国人不健康的饮食有补足的作用。而丹拿却认为这很好笑。” [64]
《中国之友》认为爱利士医生收集的证据不足。[65]
在引用了这两位医生的观点后,他甚至引用传教士的话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在《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中说中国人有很多优点,比如有经济头脑和节俭。我认为中国人的经济意识仅次于英国人,他们是不会受鸦片的欺骗的。他们也是地球上最节制的民族,他们怎么可能纵欲于鸦片?特别是这种药有着传教士所赋予的麻醉和毁灭的作用。事实上,吸鸦片上瘾的人大约是千分之一。吸鸦片利大于弊。” [66]
而卫三畏写成于1882年的《中国总论》第20章里,详细记述了鸦片是如何被英国人输入中国、清廷是如何努力禁烟、如何发生鸦片战争以及鸦片的危害的。[67]
19世纪前半期在华的医生大部分是医务传教士,关于鸦片危害性的证据主要是由他们收集的。其中杨雅各在1850年根据临床观察,总结道:“中国人吸鸦片后,开始是爱说话和变得有活力,渐渐地话语变少,只是最有趣的事上才会偶然笑一下;其后,表情空洞,脸色苍白,身形萎缩,像刚发完烧的人,其后要沉睡半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如果吸的量大,会头疼、眩晕、恶心。持续下去,健康和道德逐渐恶化,特别是社会下层;出现昏迷、健忘、智力衰退、消瘦、虚弱、面色蜡黄、嘴唇眼皮发青、眼睛无神、食欲不振或消失,糖果和甘蔗是他们最爱吃的。”。[68]
他又在1850年引用一位大鸦片商的话:“吸鸦片对人的道德和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和毁灭性,虽然对健康的危害不是一开始就很明显。” [69]
1877年有人写信给《中国之友》问吸鸦片会不会缩短寿命,《中国之友》引用包括李提摩太等15位传教士的话,结论是会的,只是个人认为的比例不同。有人问吸鸦片是否会降低出生率,传教士们基本一致认为会的,H. Bender认为16岁就开始吸鸦片的没有后代;古斯曼(G. Gussmann)认为无疑没有后代。[70]德贞医生在爱丁堡医学期刊上(Edinburgh Medical Journal)指出,一个通常的现象是三代吸鸦片的绝后。[71]
在佛山的传教士马斯特斯(Frederic J. Masters)1877年12月写信给《中国之友》说,一个人每天吸一两小时的鸦片,三周后上瘾,很多人尝试以超人的力量戒烟,结果是一样的 – 继续吸是慢性自杀,逐渐戒烟会有着死一般不可忍受的痛苦,立即戒就立即死。他描述亲眼看到的戒鸦片瘾时的景象:全身因剧痛而扭曲,肠子里有撕咬般的痛,全身如被火烧,止不住的干渴,喘气,深陷的眼窝里是如死人般眼神,嘴里冒白沫,几乎要疯了。[72]
今天当我们把这些鸦片支持者的言论重新翻开时,常感觉到这是多么的荒谬和不可思议。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言论居然能持续一百多年。但事实就是如此。从布来罗敦的辩论中,我们看到在19世纪80年代时鸦片的危害仍没有定论。到了20世纪初,危害性似乎得到了公认,而危害性的程度又成了辩论的焦点。因为在达文伯特1904年的《从内部看中国》里不再声称鸦片是有益健康的了,他强调的是鸦片的危害性和酗酒近似。而这种论调是从19世纪就开始流行了。
整个19世纪,商人群体借英国大众对鸦片知识的缺乏,要么鼓吹鸦片对中国人大有好处,要么努力把鸦片的危害轻描淡写地等同于烟和酒。布来罗敦说:“传教士和鸦片恐惧者宣扬,鸦片的危害从最轻的程度来说也等于威士忌。很多英国人的头脑被这些错误的信念所充斥,这都是因为反鸦会有害的教导,也因为反鸦会建立了宣传其信条的强大机制。” [73]
接着他引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证明鸦片对缓解酗酒有帮助:“丹拿先生和其门徒们说吸鸦片比酗酒还要坏。我所引用的医生证明了而鸦片正是一种酗酒危害的缓解剂。适量的吸食鸦片是有好处的,过量吸食会扰乱食欲和消化,仅此而已。在孟加拉作第一助理鸦片检察官的以特外奥医生(Dr Eatwell)在其书中说,没有证据显示适量用鸦片比适量饮酒更坏。但反鸦会和传教士们却把鸦片认为是首恶。” [74]从他自己的话里,我们看到这位以特外奥医生本身就与鸦片贸易有染。
到了20世纪初,鸦片贸易支持者们如达文伯特仍在坚持鸦片的危害大致等于酗酒的危害。英国人在中国人吸食鸦片上应负的责任就好像是葡萄牙人对英国人酗酒的责任。[75]
达文伯特引用历史来批驳传教士和反鸦团体说:“反鸦团体以为以鸦片为形式的麻醉剂比酒中的麻醉剂给中国人带来更大的害处。中国人几千年来酗酒过量,其文学作品常赞美酒。今天正是因为有了烟草和鸦片的普遍使用,中国成了一个清醒的国家。” [76]
他担心禁止鸦片会对中国产生不利的影响,说:“即使中国禁止了鸦片,他们无疑会重拾 – 酒,一个他们已经幸福地征服了的老敌人,到那时,他们的处境会比先前的更糟糕。[77]
鸦片支持者们似乎认为如果酗酒比鸦片更有危害,他们的行径就会被赋予合理性了。教会差会在上海的传教士慕阿德(Arthur E. Moule)说:“鸦片和酗酒之间只有一个真正的对比,就是吸鸦片的人不如醉酒的人吵闹,他不打老婆;虽然醉酒的打老婆,但吸鸦片的卖老婆。” [78]
一位署名道格拉斯(Robert K. Douglas)的在《中国之友》上说:“几天前在反鸦会举行的会议上,有人把酒和鸦片作类比,本人认为根本不能这样类比,酒毕竟是一种食品,而鸦片根本不是,中国人无论是否吸鸦片都谴责鸦片。” [79]
对于鸦片支持者提出的“适量地使用鸦片不会造成危害”,有位在《中国之友》上投稿的作者说:“怎么没有人自己适量或要朋友适量地使用鸦片?” [80]
传教士医生们收集到的数据证明染上鸦片就很难脱离了。在广东的传教士凯柔(Carrow)医生在1877年收治鸦片上瘾者184人,他估计三分之二的人重新染上烟瘾。[81]
布来罗敦引用中国海关总长赫德的书得出结论:每一个有着公正头脑的人都会看出反鸦会的谎言。在这样一个官方黄页面前,我们却听见教会的领袖和各宗派的神职人员庄严地告诉我们,我们正从道德等各个方面在摧毁中国。[82]但为什么鸦片贸易不违背道德?他没有说明,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到了20世纪初,达文伯特解释道:反鸦团体以为印度政府从事的鸦片贸易是“违背道德的”。但实际上国家不同,道德标准也有区别。东方与我们的区别更大,亚洲的大多数地方使用烟草和鸦片是不违背道德的,而酗酒却是很不道德的。[83]
除了把道德标准相对化,他们还指责中国官员反对进口鸦片并不是出于道德方面的考虑。布来罗敦说:“有理性的人都知道,中国真正的目的是要保护国产鸦片,避免白银外流。”[84]
杨雅各在1850年就指出违背国家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他说:“一些中国人与外国人一起走私鸦片,置本国法律于不顾,这样一定会对参与的人产生不道德和非基督的倾向”。 [85]
不仅是违背了中国法律,杨雅各还指出染上鸦片瘾后的不道德情形。他说:“当鸦片成瘾者缺钱时,就导致犯罪,偷、放火、谋杀和自杀。一旦成瘾,几乎没有人能戒掉”。[86]大鸦片商梅斯森自已也承认,中国严厉禁烟的原因是两个:违背道德和避免白银外流。[87]
当鸦片对健康和道德的毁坏作用被显明后,鸦片贸易支持者转向吸食的人数与数量,力图减轻鸦片影响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布来罗敦认为:“根据1880年中国海关总长赫德的数据,而且这个数据也得到了英国商人们的认同,那年销往中国的鸦片是10万箱,总重约6千吨。把这6千吨分到中国这3.6亿人口,每人不过几克而已。” [88]
在评估吸食量上,除了要考虑吸食鸦片的人数,还应该考虑到不同产地的鸦片每箱重量有差别。另外,杨雅各和《中国之友》都指出一个情况,很多穷人如苦力常常吸食别人吸完鸦片剩下的鸦片灰。
1877年在上海举行的在华传教士大会上,来自苏州的杜博思(Du Bose)说,烟台人口中三分之二吸鸦片,城里有5到8千家鸦片馆,每人每天大约吸4到5美分的鸦片,如果一家鸦片店每天售出1美元的鸦片,每年仅苏州就要花费2.5百万美元在鸦片上。[89]
在呼吁反鸦片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广泛的支持,传教士和反鸦会也特别指出鸦片限制了正常贸易。
在这个问题上,布来罗敦在其书中这样写道:“丹拿和其追随者庄重地说:鸦片的供应限制了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了供应。我确信如果我们把销售到中国的鸦片增加两倍或三倍,都会被买光的。因为它的效力和味道远胜中国本土鸦片,因为广阔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印度鸦片。丹拿宣扬这种荒谬的供需理论是为了激起英国民众无理反对印中鸦片贸易。[90]
20世纪初,达文伯特坚持同样的理论,他说:“反鸦片团体称鸦片贸易严重影响了英国在中国的贸易。他们的假设基于一个原理 – 就是如果一个中国人不能买他想要的东西后,会高高兴兴地去买他不想要的东西。但过去六十年里,中国人坚持买本国货,而不是外国货。” [91]
就这两者间的关系,杨雅各在1850年分析道,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每年销往英国3到5千包蚕丝,1848年上升到2.2万包,1849也有1.7万包,本来这个增长可以扩大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但因为蚕丝几乎全部是与鸦片作了实物交换,事实上没有钱买英国的产品了。[92]他认为停止这个鸦片贸易,就会增加中国人对英国人的信心和好感。哪里有清洁的良心和希望互利的正确愿望,哪里的贸易就自然兴旺。 [93]
马丁(Montegomey Martin)曾经这样描述:“我问上海道台怎样可以最好地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当着外交官巴福罗(Balfour)的面,他开口就说‘不要送这么多鸦片,就能买你的货’”。 [94]
在反鸦呼声的强大压力下,英政府1893年成立皇家鸦片委员会(The Royal Commission on Opium)调查鸦片问题。当让传教士失望的是,这个委员会只在英国和印度取证,不来中国。在中国工作25年以上的传教士如戴德生和理雅各等联名写信给这个委员会,讲述鸦片的危害。当在1895年4月26日,该委员会提交国会的报告上结论是:传教士绝大多数强烈谴责鸦片;少部分外交官认为任何形式的鸦片都是坏的,外交官中的主流意见是适量使用鸦片没有坏处;吸鸦片的坏处与英国的酗酒相当;没有迹象表明大多数中国人希望禁止进口印度鸦片。[95]
皇家鸦片委员会的结论进一步使我们可以看出传教士群体有别于其他来华外国人,有别于商人群体和外交官群体。对此结论,传教士和反鸦人士发掘证据指出此报告不公正。传教士富世德(Arnold Foster)在1899年出版的《检验与上诉 – 对比皇家鸦片委员会的报告与其收到来自中国的证据》(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Opium Compared with the Evidence from China that was Submitted to the Commission: An Examination and An Appeal)系统地指出了该皇家委员会对证据的片面不公正地使用,也不考究证据的来源。譬如,一个在伦敦和从中国作了两次见证的T.W. Duff说:考虑到生活、食品、气候和环境,鸦片对中国人没有坏处;相反有好处,因为中国人不能没有它。富世德指出此人是一个在中国呆了30年的商人。 [96]
在华外交官中也有赞成传教士群体的,如司格特(Scott), 亚伦(Clement F. R. Allen)和巴拉克(T. L. Bullock)都告诉皇家委员会,在鸦片问题上,传教士的观点是可信的,他们生活在中国人中间,而外交官的信息都是二手的。[97]
19世纪和至少20世纪前半期,在欧美国家人们还是以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为一种荣誉和品格保证的。基督徒根据圣经中耶稣自己的教导,以传福音给万民作为上帝所赋予给每个人的大使命。所以鸦片与福音也是传教士群体与商人群体辩论的一个题目。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仍然先看鸦片支持者的言论。布来罗敦这样批驳传教士和反鸦会:“反鸦会等认为把印度的鸦片卖到中国阻碍了把基督信仰传给中国,如果这个贸易停了,中国人就会接受福音。没有比此更大的幻觉了。即使鸦片贸易完全停止,中国人也会找出其它的原因来拒绝基督。” [98]
他的话似乎有理,而且似乎他是很关心福音传播的。这种外在言行表现为一个虔诚信徒的事例屡见不鲜。杨雅各 在1850年指出,鸦片贸易与人的灵魂和上帝的福音相敌对。每个在华传教士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他认为鸦片的影响是两重的,第一是直接的,只要一个人吸鸦片,怎样教导都是徒然的;第二是间接的,因为鸦片从事者挂以基督徒的名义,这些人常常在公众面前有着可敬的外表,以至于中国人有时把他们当成了传教士。他举个例子,如果劝一个中国人不要吸鸦片,他会立即说:“那你为什么带给我”?如果他是香港居民,他会说出一个大鸦片商的名字:“他是一位伟大和可敬的英国绅士,是他带来卖给我的,你怎么能劝诫我呢”?同样,当告诉一个中国人耶稣时,他会说这是好的,但他不能接受,因为他不理解这个信仰和鸦片为什么有这么紧密联系。 [99]
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区分的情况。慕阿德读到过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一位中国作者的话:外国人的鸦片毁了我们中国,他们开办的学校和教堂不可能是为了做好事,他们是要骗我们,要用鸦片把我们彻底毁灭。 [100]杨雅各以福州举例,1850年时在那里的外国人,除了领事馆的,事实上分为两群人 – 传教士和鸦片从事者,因善与恶的原则不同,这是两个相敌对的群体,但中国人都被弄糊涂了。 [101]
在来华外国人中,商人群体和外交官群体或许会在表面上支持福音传播,但条件是不影响他们的根本利益。新教传教士群体更关注他们上帝的命令,更注重公义,他们似乎愿意坦白承认一切不公义的事,即使这些事能给他们福音工作带来某种方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布来罗敦的言论看出端倪,他说:“传教士和反鸦会如此批驳《天津条约》是不公正的,因为额尔金伯爵在此条约中加入了有自由传播基督教的条款。” [102]到了20世纪初,达文伯特没有再否认鸦片对福音的阻碍作用。
既然传教士群体和商人群体都来到中国,他们各自是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吸鸦片的?
传教士和反鸦会认为清政府是真心禁烟,因为皇帝把人民都看成自己的子民。布来罗敦对此反对道:“丹那先生说中国政府就像是一个父亲政府,一看到有害于民的事,立即采取步骤制止。我告诉你,事实上,整个世界上没有比其更腐败的政府了。 [103]
传教士宣扬是外国人诱使中国人吸上鸦片,所以中国人恨外国人。但商人们不这样认为,布来罗敦说:“中国人瞧不起,也痛恨外国人,称我们为‘番鬼’。认为他们会从卑贱的外国人那里学吸鸦片是合理的吗?” [104]
传教士关于鸦片危害性的材料是来自与他们与中国人的接触,特别是那些医务传教士,他们把自己收治的病人的情况收集起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鸦片的危害。但商人们不认为这些中国人是可信的。
布来罗敦的描述最具代表性,他说:“那些鸦片瘾君子们爬到传教士开的医院,请求医治鸦片瘾带来的恶果,而这些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传教士自己。这些医务人员开始同情他们,并把他们收院救治;这些病人们就开始给医务人员们灌输各种关于邪恶鸦片的谎言,而这些医务人员也丝毫没有保留地全部吞下。这些找医务传教士的病人们,不过是一群人渣—小偷、流氓等。是地球上最狡诈、最邪恶和最不道德的人。我确定,这些人渣们在花费着这些好心医生的钱财时,心中在偷乐着;因为中国人很有幽默感。这些医生们也喜欢他们的故事,因为这就印证了他们所有写回国内的报告或发表的文章,也许是在反鸦会的喉舌《中国之友》上发表的。病人们享受了三、四周丰盛的食物和舒适,然后作为治愈出院了。就是这些故事造成了关于鸦片的喧嚣。” [105]
虽然传教士来华的目的就是要使更多的人接受耶稣,但对于有鸦片瘾的人,如果他们不愿戒烟,他们是不会被接纳进入教会的。在商人群体眼里,这些中国信徒只有不到百分之五是虔诚的。布来罗敦说:“这些所谓的信徒即使不是社会的渣滓,也是最穷的人。我想传教士得到他们的反鸦誓言是很容易的,但只要有机会,他们也是不会拒绝享受一管鸦片的。[106]
他的话一定有正确的成分。但实际上,在他的眼里,只要是中国人,无论信仰什么都不会改变吸鸦片的。他说:“传教士们让人难过的幻觉是今天反对印中鸦片贸易喧嚣声的总根源。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信仰,但不会改变他们的习惯。即使中国人明天都成了基督徒,他们仍然会继续吸鸦片的。” [107]
对于传教士和反鸦会对不平等条约的指责,布来罗敦说:“丹拿先生和反鸦会的其他倡议者声称我们对待中国人太冷酷;我们暴力签署《天津条约》,欺负他们,使鸦片输入中国合法化。但他们应该记得中国人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在我们把鸦片运到中国前一个多世纪里,我们用硬通货买他们的茶和丝,但清朝官员对我们是何等的轻蔑和侮辱。而且中国的官员甚至是高官都在公开鼓励走私。传教士们对此全然漠视,他们完全满足于宣扬是我们把鸦片强加给了中国人。[108]
传教士和反鸦会不但在英国和国际上宣传鸦片的危害,也致力于鼓励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鸦片的反对。对中国国内的反鸦活动,传教士常常以一种兴奋的心情传达到英国。如1878年1月19日,在北京的传教士德贞医生写信给《中国之友》,报告传教士和中国人自己的反鸦会合作禁烟,他们正准备在北京的城墙上贴告示。4月,他又写信报告,这个中国人的反鸦会又开了一次大会,现在准备开戒烟所,并将免费送药。中国信徒和外国医生捐助了费用,将来准备呼吁有爱国心的中国富人来资助。 [109]
可以看出商人群体似乎对中国有一种源于历史的苦毒,对于中国政府和人民似乎完全不能信任;在他们眼里,中国人似乎本性里必须要吸鸦片。而传教士群体在面对中国人时,总是尝试理解,在他们的眼里,与他们常打交道的中国人是可靠、真诚和礼貌的;这样的认识差异必然带出对中国反鸦的诚意和动机的辩论。下面就可以更加看出单纯从利益角度来看中国的商人群体,根本不想理解和尊重中国人,特别是从事鸦片走私的,可能因其交往的常是些腐败官员,所以他们眼中的中国人就是完全负面的形象。
在近百年的禁烟运动中,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鸦片贸易支持者称中国并不是真正希望禁烟的。
首先在中国鸦片灾难的来源上,商人群体反对传教士群体的说法:这是由外国鸦片的输入引发的。他们坚持中国早就开始种鸦片了。[110]
《中国之友》引用印度财政部1871的报告指出,1817年前,中国只有云南种有鸦片;1817-1840年间传入四川、广西和贵州;其后到1848年前,清政府严禁种鸦片;1848年后鸦片种植量大增,到1864年的15年里,整个中国西部都成了鸦片的产区。其后蔓延至中国东部和东北。[111]
其次,传教士群体宣扬中国政府禁烟的诚意被商人群体所质疑。布来罗敦说:“如果中国真地想停止或限制鸦片,他们早就开始了。首先他们会在国内停止种植。” [112]
杨雅各 在1850年就说,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严厉禁烟,原因有两重:耗空帝国财富和人民道德沦丧。他说:“鸦片战争前,大量证据显示中国禁烟的迫切心理,他们不但用语言,也用武力,而且在《南京条约》里没有鸦片条款,中国禁烟的法律没有变。”[113]大鸦片商梅斯森自已也承认,中国是严厉禁烟的。 [114]
传教士和反鸦会经常引用道光帝的反鸦态度,对于这一点,达文伯特反驳道:“反鸦片团体讲述,道光帝曾对璞鼎查说:我永远不会从祸害我子民的大恶上收税的。但清朝皇帝是不会降卑来接见外国人,也不会写信给他们的。” [115]
传教士和反鸦会不但宣传清朝皇帝的反鸦决心,他们也同样认可清政府官员们的反鸦努力。达文伯特不同意,他说:“反鸦片团体误认为,反鸦片的官员是清廷的主流,而不反鸦片的只是一些腐败官员,不能代表清廷政府。”[116]
对于商人群体提出的中国政府禁烟行动不够强烈的问题,杨雅各 在1850年说:许多鸦片从业者或与其有染的人都说,中国政府的反鸦上谕和法令都是虚张声势,并不真心禁烟。但考虑到两个原因,上面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一方面,鸦片商对没有基督原则的官员行贿;另一方面,鸦片船用武力威吓。所有有尊严和有思想的中国人都迫切希望执行禁烟法。 [[117]]《中国之友》也说:我们发现,中国的有识之士确实担心他们政府制止鸦片贸易的努力可能会导致与英国的战争。[118]
再次,对于中国禁烟的动机,商人群体的解释又一次体现了“利益第一”原则。他们这样认为中国政府是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和独占鸦片市场。布来罗敦说:“无论是1793中国朝廷谕令,还是1839年时,清政府和林则徐都是为防止白银外流而禁烟,没有说是因为违背道德。” [119]
被传教士们认为是深受商人群体影响的《上海信使》报道,有些清庭官员允许违禁种植鸦片以收取税金;香港的《每日新闻》源引麦瑟布氏(Messrs Bush)鸦片公司的报道说,营口的道台上奏皇上要求禁止国内种植鸦片的真正原因是国内鸦片限制了印度鸦片的进口量,减少了税收。由此《每日新闻》的主编提醒:在整体上,中国的官民并不是急切地要废除鸦片贸易的。所以反鸦会不如放弃它的使命。[120]
《中国之友》的回答是,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正相反,中国官民整体上急切地要求禁烟,至于腐败的官员和鸦片贩子们,他们当然和Messrs Bush鸦片公司及《每日新闻》的主编一样不希望禁烟。而反鸦会和其支持者任务就是挪去强加给中国的条约规定。[121]
在佛山的传教士马斯特斯说,谁也不要怀疑中国人禁止鸦片的强烈愿望,他们越来越迫切。他们建医院医治鸦片患者,开讲堂宣传戒烟。他们听到英国居然有个反鸦会,感到怀疑,所以他们请赴英大使(郭嵩焘)帮助在伦敦核实。[122]
《中国之友》1878年5月说,自林则徐和鸦片战争后,有什么理由显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大众不再希望禁烟了?1869年恭亲王和文祥给阿利国的抗议书里没有显示,李鸿章写给麦瑟(Messrs Watson and Co)鸦片公司的信里没有显示,去年郭嵩焘大使在伦敦的讲话也没有显示这种转变。 [123]
最后,对于中国是否有能力禁烟, 20世纪初,达文伯特仍然宣扬:如果中国人真的有能力、有意愿禁烟,驻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是不可能阻挡的。反鸦团体以为中国政府有能力禁烟。这只是一个幻想。 [124]
1877年在华传教士在上海召开传教大会,大会认为英国低估了中国官员的能力,并举例说,1876年6月仅苏州就关闭了3千家鸦片馆,并且没有造成骚乱。南京来的Whiting也见证中国官员的能力说,在过去一年里南京没有公开的鸦片馆。 [125]在这次大会上,来自广东的传教士格雷夫(Dr Graves)说,在广东,中国基督徒专门定一天为祷告日,求上帝教他们具体怎样反鸦片。一周后政府和士绅成立了反鸦会,非基督徒、基督徒和传教士一起合作反鸦。[126]
在1877《中国之友》说:“在广东至少有两个中国人的反鸦会,香港还有一个。它们把征来的文章印刷出来寄给我们,从此可以看出他们无论在人数上、热忱上、还是资源上都不可低估。” [127]
传教士不但为中国禁烟的诚意、动机和能力作见证,他们同时也见证到底是谁没有诚意的。《中国之友》说鸦片贸易为印度政府提供的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为6百万英镑。 [128]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国会658位议员故意不理会发生在印度的鸦片事务。
传教士和反鸦会如此强烈地反对鸦片,自然会使人们产生一个疑问:他们到底是为什么?
以“利益第一”为最高原则的人自然首先想到他们是为了利益。曾任香港总督的德斯沃克斯(G. W. DesVoeux)在给上面提到的皇家鸦片委员会的信中说,即使停止印度鸦片贸易,中国人吸鸦片的状况也不会改变。为什么传教士这么关心鸦片贸易呢?他认为传教士的动机是为了让人们给他们捐钱。[129]
另一些人认为传教士反鸦是为了给他们自己找替罪羊。布来罗敦说:“传教士们不了解他们工作失败的原因,就归结于鸦片,正好被清朝官员利用。” [130]
前面已经指出布来罗敦是鸦片贸易的著名捍卫者,他的言论常被鸦片贸易支持者引用。1892年,曾任英国驻孟加拉的官员百邓(G. H. M. Batten)就引用布来罗敦的话说:“吸鸦片上瘾的人是因为得了重病,要从鸦片中寻求解脱,是他们的病使他们的健康和脸色变得很差,而不是鸦片。”谈到传教士,他说:“他们太急切地要使他们遇到的可怜悲惨的中国人在健康和灵魂方面得到提高,就责怪鸦片是阻碍他们工作的原因。” [131]
那么传教士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动机呢?
为良心。在营口的传教士卡森(J. Carson)有次过路看到一个大约35岁的鸦片瘾者死去,被放在摘下的门板上,两个小男孩在哭泣,窗户上没有窗户纸,屋里没有椅子、桌子或床,房子塌了半边,剩下的妻子形容憔悴,这位传教士问她是否也吸鸦片,她说:“是的,为什么不呢?”卡森在《贝尔法斯特传教通讯》(Belfast Missionary Herald)上详细描述了这一幕,他说自此以后,他常想如果把这凄惨的景象挪过大洋,一定比所有反鸦聚会、演讲更能唤醒英国的良心。 [132]
为悲悯。在汉口的传教士布莱菲(Thomas Bramfitt)在《卫斯理传教通讯》(Wesleyan Missionary Notices)发文说,很多35岁以下的人来问他能否治疗鸦片瘾。当看到这些人愿意摆脱捆锁,而又无力时,让人非常痛苦。 [133]
为荣誉。慕阿德说:“我们去除英国在卖鸦片上的耻辱和错误比医治中国人吸鸦片更重要。” [134]
为福音。在第三次索尔兹伯里(Salisbury)教务大会上,冰赫(Canon C. W. Bingham)引用了慕阿德等几位传教士对鸦片危害的描述,他认为这次大会应该催促英国禁烟,因为每位基督徒在自己获得救恩后,第一也是最高的职责就是传扬福音,既然鸦片对福音传播成了阻碍,就要谨慎地除去。[135]
上面这些原因可以从历次的基督教传教大会看出。1877年5月在上海的传教大会就鸦片问题一致通过的决议有:1. 吸鸦片是严重伤害身体、道德和社会的恶行;2. 鸦片贸易现在虽然不再违禁,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依然在严重伤害中国、印度、英国、和其它沾染的国家。使中国人产生了怀疑和厌恶,妨碍了基督信仰的传播。本大会迫切希望尽快压制鸦片贸易,仅药用除外;3. 本大会迫切呼吁基督各教会热切向上帝祷告,祝福我们的方法,好尽快停止此大恶、用清晰的声音唤醒英国、各政府和基督徒的良知。
1888年在伦敦举行的世界传教大会上,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说:“绝大多数的基督新教差会都认识到鸦片贸易对中国人的健康、道德和社会造成无法计算的恶果,也使中国人对传教士的工作产生非常大的误解。”大会决议要完全禁止鸦片并采纳了他的呼吁:“英国和爱尔兰的基督徒要迫切地求告上帝,这个大恶不彻底清除,就不要停下来。”
他的话也表明,经过长年的反鸦,人们正逐渐失去热情,把反鸦作为老生常谈。曾在中国做传教士的麦克维尔(James L. Maxwell)在这次大会上的发言证明了这一点,他说:“英国的基督徒最近几年对中国的鸦片问题开始冷淡了。当千万的中国人在受鸦片的毒害时,我们安静地坐在英国,却不起来对付它,也不抗议这个重大的罪。”[136]
不仅大的传教会议呼吁反鸦,在各地区和各宗派的会议上,反鸦也是主题。如1876年10月,英国卫斯理宗(Wesleyan)大会、1877年在中国北方宣教的英国卫理会新联系(Methodist New Connexion) [137]和1877年5月英格兰和威尔士公理联合会大会都谴责英国政府卷入鸦片贸易,迫切要求国会停止鸦片贸易。[138]
总结起来,传教士和反鸦会的动机总根源可以用医务传教士杨雅各 在1850年的话作一个概括:“在华的传教士和国内的基督徒,作为基督的仆人,不但在此事上要忠心了解实情,也要用他们的能力站出来说话,尽全力扫除它。非此,他们怎么能算是对主忠心?” [139]但传教士群体是否在鸦片贸易上也犯有错误?
本文目前搜集到的传教士在鸦片上的失误包括:1. 早期传教士供职于从事鸦片贸易的公司,如马礼逊为避免被东印度公司从澳门驱逐和为了生活费的原因,为东印度公司作翻译;2. 早期传教士在中国搭乘鸦片船去传教,如郭实腊;3. 早期传教士为了方便,与鸦片商兑换钱币,如1847年到达福州的美以美会传教士为避免去香港把手中的汇票兑换成钱币的麻烦,就去找附近的鸦片船兑换;[140]4. 极个别传教士反对禁烟,如英国卫理会自由教会在宁波的高品(F. Galpin),他是笔者目前所知在华传教士中唯一一个反对禁烟的。在19世纪80年代, 高品在给国会呼吁禁烟的请愿书上拒绝签字,他说他不相信清廷和中国人真的想禁烟。[141]
我们仍然要先引用商人群体的观点。布来罗敦称:“传教士们说中国政府憎恶鸦片。但他们从来不告诉我们中国政府憎恶他们自己。恭亲王、帝国的官员包括李鸿章、读书人、甚至老百姓都对传教士深恶痛绝。” [142]
布来罗敦认为,传教士不是鸦片问题上的权威。因为中国人瞧不起他们,嘲笑他们的教导,不信任他们,也不告诉他们真实情况。[143]
布来罗敦至少在对现象的描述上有相当部分是正确的,但对传教士的愤恨和不信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本文作者认为,对商人群体和传教士群体的混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这种怀疑情绪,《中国之友》在1877年5月刊中说:“中国不信任我们,我们也没有理由希望她信任我们。我们必须通过行动证明我们的悔改,或者通过行动承认我们父辈们犯下的罪。” [144]
在1877《中国之友》发表《告中国人民书后》后,收到很多中国人的回应。一位名叫高阳凯(音译)的认为,这是因为俄国嫉妒鸦片利润,企图吞并印度,英国反鸦是为了稳住俄国,消除嫉妒,又可以在中国有个好名声。 [145]一位名叫童铭国的(音译)认为鸦片是英国财富和强盛的根源,英国不会自动放弃,因为中国的自产鸦片已经占领了印度鸦片的市场,所以当看到没有什么利润了,英国就发布《告中国人民书》,好把鸦片的责任推给中国政府。 [146]
对传教士反鸦也不全是敌对和怀疑,也有很多客观的报道。1877年5月《申报》报道在华传教士传教大会时,这样说:西国耶稣教士约有百人在中国各省聚会于上海,议禁教会中人不准吸烟。[147]
对于反鸦会拜访驻英大使郭嵩焘和刘锡鸿,光绪三年(即1877年7月2日)的《申报》(1590号)有详细记载。[148]本期《申报》将郭嵩焘与刘锡鸿关于反鸦会的奏折也一并刊出。到7月13日,《申报》就刊出清廷批复郭刘奏折,要求各地将军府议及各省督抚斟酌情形,妥筹具奏。其后的《申报》上常刊出各地查禁烟馆的消息。[149]
1908年3月22日清廷上谕表彰西人反鸦。
就连对传教士没有好感的辜鸿铭也说:“传教士一直大声谴责‘鸦片战争’。 [150]
中国人不但对传教士反鸦有客观的报道,而且也有人以实际行动支持。前面提到的在华传教士反鸦机构,1899全年收到了982美元的捐献,其中583美元来自中国人。 [151]
用罗运炎的话来总结:民间的反鸦情绪一直由传教士和教会信徒个人鼓舞着。在华传教士一直从道德角度不妥协地反对吸鸦片和鸦片贸易。[152]
结 论
反鸦运动进行到1906年时有了真正的突破。英国新国会成员产生,其中大部分都是长期活跃在反鸦运动中的教会信徒。许多人支持1891年毕士提出的“鸦片在道德上通不过”议案。1906年5月30日,英国会通过决议:鸦片贸易在道德上通不过,要求政府采取必要步骤迅速停止。1906年8月美国长老会在苏州的已退休的传教士杜博收集一千四百多位传教士的签名,向中国政府递交反鸦建议书。1906年9月20日,清政府发布禁烟令。其后双方签署了一个十年期的鸦片递减协议。1913年,鸦片商人在对中国贩卖鸦片一个多世纪后,发现中国已经没有市场了,自己请求英政府取消鸦片贸易。此后,禁烟活动仍然在进行,传教士的身影依然在其中,但主要的领导者已经是中国人自己了。
禁烟的成功除了要归功于中国人的努力,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其中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传教士群体与商人群体持续近百年的论战。这两个群体的目标大相径庭,一个群体轻看物质追求信仰,一个群体以获得物质利益为目标,这样相互冲突就不可避免。虽然传教士们可能不是鸦片的直接铲除者,而且早期传教士还与鸦片商有联系、甚至有个别传教士反对禁烟,但从整体的意义上,传教士群体的功劳都是无法磨灭的。
传教士置身于第一批积极热切反鸦的人群中。他们身体力行地反对鸦片,禁止鸦片瘾者加入教会,开设戒烟所,医治鸦片导致的疾患。但他们最大的功劳是鸦片危害的宣传者,和资料收集者。正是传教士和传教士医生积累的医学证据驳斥了关于鸦片的各种错误认识,而且这种错误认识常常是很多人的观点,并被商人群体不断渲染和利用。
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传教士们不断地把鸦片事项摆在英国民众面前,摆在英国政府面前。对于传教士和他们的盟友来说,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也非常艰难。他们要与商人群体 – 他们自己的同胞 – 进行斗争,也要忍受来自中国人和他们本国人的疑惑和鄙视。在1906年,英国会通过“鸦片贸易道德通不过”决议,与中国签署协议消减鸦片时,很多的传教士反鸦先锋们都已过世,没有看到这一天,最终的禁烟功直接功劳可能也没有归给他们,但对他们来说,这已经不重要,因为他们的目标最终实现了。
对于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有必要加以区别,有些带来祝福,有些带来危害。具体某个时期,哪个群体将带来什么,可以根据他们来华的目的和历史表现加以考察。传教士群体常使人感到神秘,因为习惯以名和利来衡量动机的人们,很难理解和相信这群人喜乐地忍受一切的贫穷和艰难只是为了信仰 – 耶稣和一个看不见的天国。对于不理解的事物,人们习惯加以排斥,对于可以理解的加以欢迎。这也就是早在清朝就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传教士被排斥,商人大受欢迎。而历史记载似乎在告诉我们至少在鸦片问题上谁是中国人真正的朋友。
《申报》
《教会新报》
《万国公报》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
于恩德:《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第八十八缉,沈云龙主编。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文海出版社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第六缉,沈云龙主编。
抑吾:《烟蛊》。文海出版社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第六十缉,沈云龙主编。
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第九十缉,沈云龙主编。
罗运炎:《远东鸦片问题》。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Shanghai, China, 1933.
李圭:《鸦片事略》。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第六十一缉,沈云龙主编。
黄智奇:《亦有仁义》。宣道出版社,2004。
辜鸿铭:Papers from a Viceroy’s Yamen. Shanghai Mercury, LTD. 1901
Chinese Recorder
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ATERNOSTER SQUARE. MCMIV, 1904.
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J. Broomhall: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Piquant Editions Ltd. 2005.
Justo L. Gonzalez: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85.
James Matheson: The Present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British Trade with China.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Cornhill. 1836.
H .B.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1834-1860.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0. vol.Ⅰ
James Hume Young: 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50.
Walter N. Lacy: A Hundred Years of China Methodism. Stone & Pierce. 1947
Samuel Wells Williams: The Middle Kingdo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4.
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April 1877 – July 1878.
Marshall Broomhall: Martyred Missionaries of The China Mission. Toronto: China Inland Mission. 1901
The China Review.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No. 2. Vol. Ⅷ. July 1879-June, 1880
[[1]]H .B.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1834-1860.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0. vol.Ⅰ.P.174
[[2] ]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7.
[[3]]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9-20
[[4]] 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3
[[6]] 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June 1877. P.181
[[8]]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40-41
[[9]] Kathleen L.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36
[[10]]Kathleen L.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39
[[12]]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59-161
[[14]] Justo L. Gonzalez,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85. P.307-308
[[15]] A. J. Broomhall,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Piquant Editions Ltd.2005. P.37
[[16]]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61
[[17]]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P.140-141
[[18]]辜鸿铭、Papers from a Viceroy’s Yamen. Shanghai Mercury, LTD. 1901. P.86
[[19]] 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17- 18
[[20]]H .B.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1834-1860.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0. vol.Ⅰ. P.206
[[22]]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2
[[23]]H .B.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1834-1860.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0. vol.Ⅰ. P.196
[[24]]H .B.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1834-1860.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0. vol.Ⅰ. P.228
[[25]]A. J. Broomhall: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Piquant Editions Ltd.2005. P10
[[26]]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1
[[29]] A. J. Broomhall,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Piquant Editions Ltd.2005. vol .1. P.49
[[30]] Justo L. Gonzalez,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85. P.307-308
[[31]] A. J. Broomhall,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Piquant Editions Ltd.2005. vol .1. P.69
[[33]] 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July 1878. No.12 p.187
[[34]]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May 1877. P.168
[[36]]黄智奇:《亦有仁义》。宣道出版社,2004。页18-19
[[37]]A. J. Broomhall: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Piquant Editions Ltd.2005. vol .1. P.86
[[38]] 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17
[[39]]于恩德:《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第八十八缉,沈云龙主编、页2
[[40]]抑吾:《烟蛊》。文海出版社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第六十缉,沈云龙主编、页9
[[42]]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第九十缉,沈云龙主编、页5
[[43]]H. B.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1834-1860.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0. vol.Ⅰ. P.174-176
[[44]]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2-4
[[45]]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19-20
[[46]] 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22-23
[[47]]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50-153
[[48]] James Matheson: The Present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British Trade with China.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Cornhill. 1836. p.8
[[49]]James Matheson: The Present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British Trade with China.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Cornhill. 1836 p.3
[[55]] H.B.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1. Longmans. 1910. p.253
[[56]] A. J. Broomhall: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Piquant Editions Ltd. 2005. vol .1. P.107
[[57]]A. J. Broomhall: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Piquant Editions Ltd. 2005. vol .1.p.108
[[60]]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23-25
[[61]]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8-9
[[65]] 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July 1877. P.204
[[66]]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44-45
[[67]]Samuel Wells Williams: The Middle Kingdo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4. p.343-404
[[68]]James Hume Young: 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50. P.14
[[70]] 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July 1877. P.202-204
[[72]]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May 1878. P.160
[[73]]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38
[[75]]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ⅶ
[[77]]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27-28
[[78]] 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54
[[79]] 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April 1877. P.157-158
[[82]]]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45
[[83]]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 29-30
[[84]]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48-52
[[85]]James Hume Young: 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50. P.9
[[88]]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24
[[89]]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July 1877. P.39
[[90]]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P.125-130
[[91]]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25
[[92]]James Hume Young: 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50. P.6
[[95]]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97
[[96]]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P.105
[[98]]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56-161
[[99]]James Hume Young: 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50. P.18
[[100]]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October 1877. P.37
[[101]]James Hume Young, 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50. P.18
[[102]]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56-161
[[103]]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32
[[106]]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78-79
[[109]]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April 1878. P.142
[[110]]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25-26
[[111]] 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June 1878. P.175
[[112]]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32-134
[[113]] James Hume Young: 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50. P.9
[[115]] 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21
[[117]] James Hume Young: 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50. P.11
[[118]]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September 1877. P.16
[[119]]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36-139
[[120]]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July 1878. P.186
[[124]]Arthur Davenport: China From Within. London: T. Fisher UNWIN. P.35
[[125]]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October 1877. P.38
[[128]]Ibid., July 1877. P.197
[[129]]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93
[[130]]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68-69
[[131]]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76
[[132]]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April 1878. P.144
[[134]]罗运炎:《远东鸦片问题》、上海商务出版社、1933、页23
[[135]]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April 1878. P.173
[[136]]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50
[[137]]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May 1877. P.171
[[138]] Ibid., June 1877. P.177
[[139]] James Hume Young: Notes on The Opium Traffic. 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50. P.24
[[140]] Walter N. Lacy: A Hundred Years of China Methodism. Stone & Pierce. 1947. P.43
[[141]]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77
[[142]] William H. Brereton: The Truth About Opium. London: W.H.Allen & Co., 13 Waterloo Place. 1882. P.143-145
[[144]] Friend of China,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 Vol.Ⅲ. May 1877. P.168
[[145]] Ibid., June, 1877. P.181
[[146]] Ibid., July, 1877. P.200
[[149]]《申报》1723、1738、1739、1743号
[[150]]辜鸿铭:Papers from a Viceroy’s Yamen. Shanghai Mercury, LTD. 1901. P.49
[[151]]Kathleen L. Lodwick: Crusaders Against Opiu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