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伊斯兰教 1

Encountering Islam

作者:Haifeng 弟兄

2022-03-06 收稿

第一部分:历史

简介

伊斯兰教(Islam)是一种一神教(信奉世界上只有唯一的神),“Islam”的意思是“顺服”,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叫做“穆斯林”。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默罕默德(570-632)生活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教义主要记载在“可兰经”上,“Qur’an or Koran”的意思是“背诵reciting”,此外,伊斯兰教也有一些记载穆罕默德事迹生平和言行的经典,称为“圣训Hadith”。目前全世界穆斯林的人数约12-17亿,是仅次于基督教的人数最多的宗教。今日世界的穆斯林主要分属两大派别:逊尼派(Sunni 85-90%)和什叶派(Shi’a 10-15%)。穆斯林在世界上的49个国家属于多数族群。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分野,最初虽然是有关穆氏继承人之争,但是后来逐渐赋予了政治、领土、神学及社会治理的内容。今天,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尼,占世界穆斯林总人口的12%。31%的穆斯林人口居住在南亚,20%居住在中东和北非地区,15%居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此外,美洲、中国和欧洲都有相当多的穆斯林居民。​

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人数增长最快的宗教。

伊斯兰产生的历史背景

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0年,也就是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后的五百多年。在这五百多年当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此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归信基督教已经是二百五十年前的事了。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以后,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东西方(罗马帝国的东部和西部)出现了分裂,虽然经过公元553年的大公会议,情况暂时有所改善,但是罗马的教皇与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之间仍然势不两立。​

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去世。公元455年,北方蛮族洗劫罗马城(Attila and the Huns sacked Rome),罗马帝国受到重创。西罗马帝国已是风雨飘摇,濒临崩溃。

从第六世纪开始,修道运动逐渐兴起,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罗马帝国西部,大部分人已经不会讲希腊语了,大量的文献被翻译成拉丁文。

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大部分的冲突都发生在我们今天称之为中东的地方。

六世纪时的地缘政治

第六世纪的欧亚大陆,从地理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西北部分是罗马帝国,以及Lombard, Frankish, Visigoth, and Saxon等环绕地中海的诸多王国。穆罕默德出生的时候,Alboin是意大利的国王,Justin二世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个地区以信奉基督教为主。​

东北部分是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又称新波斯帝国),它的疆域包括现代的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一直到印度。波斯帝国的君主是Chosroses I一世(c. 500-579, r. 531-579)。连接中国和印度、欧洲的丝绸之路横穿波斯。波斯的贵族和军官阶层,多信奉祆教(拜火教Zoroastrianism),但是整个社会接受各种宗教。波斯帝国的境内也有许多涅斯多里派基督徒,犹太人,一元论派基督徒(相信神只有一位,不相信三位一体,又称Monophysite Christians, Jacobites)和诺斯底派信徒。​

波斯帝国与东罗马帝国势不两立,连年战争,到穆罕默德时代,两个大帝国已经彼此争战了数百年,不但没有分出胜负,而且都元气大伤,损失惨重。

波斯帝国于614年在Chosroses 二世统治时,占领了包括耶稣撒冷在内的圣地,将圣城内的“真十字架(据称是当年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遗物)”运到了Ctesiphon,这件事发生在穆罕默德有生之年。Heraclius (东罗马皇帝) 于628年重新夺回耶路撒冷,并将埃及、叙利亚和亚美尼亚的一些领土收回。在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冲突中,双方都利用了阿拉伯部族守卫边防。Ghassinid人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雇佣兵,这个部族是信奉一神教的基督徒。波斯帝国的雇佣兵是Lakhmid族人,这个部族主要是涅斯托里派基督徒。这两个部族原本就是世仇,彼此视对方为异端。

西南方向是阿比西尼亚王国(Abyssinia),版图大约相当于今日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以及苏丹的一部分,此外还包括今日的也门和沙特南部。也门境内有一些连接印度与欧洲的重要港口,并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建筑、文化和法律体系。Abyssinia的国王被称为“Negus”(如同埃及王被称为法老一样),也是信奉一神教的基督徒。

东南部就是阿拉伯半岛,这个部分在当时被称为“空白”部分,因为它与其它部分的情况迥异。阿拉伯半岛上还没有出现中央集权的政体,而是一些分散的部族。这个地方的居民也觉得自己被其他地区的人歧视。他们没有东罗马帝国的财富,波斯帝国的实力,也没有也门的发达商业和雄伟建筑。罗马、波斯和Abyssinia都尝试过征服阿拉伯半岛,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以上四个区域中,其他三个都是信奉一神宗教的,只有阿拉伯半岛属于多神教地区。但是,这里也居住着一些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的部族,和多神教部族共处。异教部族都有自己各自的神龛和偶像,由某个敬虔家族管理。有些神龛因为来朝拜的人很多,可能发展成为圣地(haram,哈拉姆,禁地),在圣地之内约定俗成不得有武力冲突发生。对于一些处于冲突之中的部族,哈拉姆可以作为一个中立区谈判地,也可以作为商谈贸易的地方。因为所有部族都相信,如果在圣地挑起冲突,就会受到天谴。

负责掌管哈拉姆的家族自然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这类家族的族长称为mansib,往往担任部族之间冲突的调停人。他们也有权利拒绝某一个部族进入哈拉姆。一些极有权力的族长被称为Kahin,或者祭司。祭司往往用诗歌的形式保存神谕。因此,诗歌也是当时阿拉伯世界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

穆罕默德出生于名为古莱什(Quraysh,克莱氏)的部族,他的家族是掌管麦加的哈拉姆的。麦加的哈拉姆名为Kaaba(克尔白,天房),是当时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圣地之一。此处据说供奉了360尊神像,囊括了阿拉伯部族所有的神明。后来成为伊斯兰教圣物的黑石也在这里。此时的黑石,作为宗教标志物,相信与当地人供奉的月神的三个女儿有关。

穆罕默德的一个叔父是这个哈拉姆的祭司。这里每年一次会举办阿拉伯世界的商贸集会。也经常举办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被隽刻在圣地里的某处。

在阿拉伯半岛上,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沿红海岸边的狭长地带,名为汉志Hijaz。麦加就是位于汉志区。有通商道路纵贯Hijaz,连接北部的叙利亚、埃及,和南部的Abyssinia。在阿拉伯半岛的最南端,今日也门境内,还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犹太教王国。

伊斯兰教诞生之前的宗教背景

从神学思想上看,伊斯兰教的许多教义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它的所有核心教义,都早已存在于当时已有的宗教体系中了。默罕默德所做的,其实是把一神论的教义同贝都因部落文化结合起来。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中东地区的宗教背景,考察伊斯兰教核心教义的来源。

罗马帝国在5世纪时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此后,教会也分裂为西部的罗马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此处不再详述。

波斯帝国中,各种宗教庞杂,主要的类别有下面几个:

祆教(拜火教 Zoroastrianism)

袄教是一种一神论宗教,不过他们不信奉亚伯拉罕的神。他们的神名叫Ahura Mazda阿胡拉 马兹达,这个神明通过他的“圣灵Spenta Mainyu”掌管世界。此外,另有一个恶神,名叫Ahiriman,但是这个恶神最终会被善神击败。我们看到,祆教和基督教有许多相似的因素:六个创世时期;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始祖(Mashya和Mashyana);世界会重生;救世主在未来会降临;未来会有一个永恒完美的国度;死人会复活,并获得永生。祆教创始人所罗亚斯德宣称自己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先知。据传说,所罗亚斯德是和波斯王居鲁士同时代的,他的思想对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有很大影响,甚至被一些犹太人认为是先知以西结,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祆教在波斯帝国非常受欢迎,在贵族、军官和平民阶层多有信徒。农民和城市平民中则多有基督徒和犹太教徒。在可兰经里,祆教信徒被称为Madjus (波斯文Magus),和基督徒和犹太教徒并列,属于信奉一神的人群。

涅斯多利派基督徒

这就是唐代进入中国的景教。这派信徒认为,基督之所以具有人性,是因为母亲玛利亚的缘故。涅斯多利最初是东正教的主教,他的基督论神学观点在以弗所第三次大公会议(公元431年)上被认定为异端,涅斯多利被逐出教会。涅斯多利的信徒在东罗马帝国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迁移到波斯,并在这里受到欢迎。涅斯多利派基督徒在波斯帝国中的人数仅次于祆教,随后,传播到巴比伦、伊朗、阿拉伯半岛的东海岸,以及中国。

犹太教

在波斯帝国中,犹太教人数仅次于祆教和涅斯多利派基督徒。多数犹太人居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居民。此外,在叙利亚、伊拉克,一直到Zagros山脉,都有许多聚居地。在波斯帝国以外,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地中海沿岸也都有犹太人居住。

基督一性派基督徒(Monophysite or Jacobites)

这一派基督徒相信,基督只有一性,也就是神性。迦克敦大公会议(公元451年)认定,基督具有神、人二性。因此,东罗马教会认定基督一性派为异端。他们在波斯帝国的人数属于祆教之外的第三大。这派基督徒散居在米索波大米地区的许多地方,包括亚美尼亚、叙利亚、底格里斯流域,此外,在埃及和Abyssinia等地也有聚居地。基督一性派的主教住在今天伊拉克境内的提克里特(Tagrit, Tikrit),在底格里斯河岸边。

诺斯底派

诺斯底属于异教的一神论信仰。诺斯底的教义宣称人需要一种特别/神秘的知识,是一种神秘主义。诺斯底派在波斯帝国自由传播,没有受到限制,在叙利亚和埃及也有信徒。居住在波斯的一派,不相信摩西、耶稣和默罕默德。他们反而信奉施洗约翰。该教派的主要追求是“人生的知识”。居住在叙利亚和埃及的教派则是异教和柏拉图哲学的混合物。诺斯底派的主要典籍有:约翰圣书;多马福音;犹大福音。

埃及的诺斯底派起源于亚历山大城。早期教父爱任纽(180AD)和亚历山大的克莱门丁(Clement of Alexandria)在各自的著作中都有提到这里的诺斯底派。诺斯底派的主要教义有:(1)创造之神是一个低等的神;(2)被造的世界是邪恶的;(3)这个创造之神也是邪恶的,阻碍人去认识并达至完美;(4)耶稣是一位导师,将神秘的知识揭示出来给我们,使我们摆脱恶神的束缚。

拜偶像的异教:在阿拉伯人当中,也有少数的犹太教徒和基督徒,但是,大多数人信奉各种异教。许多人知道有一位创始之神名为安拉,但是安拉在他们的信仰生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当时阿拉伯的异教神祇主要有下面一些:

Hubal –月神,男性神,配偶为太阳神,他们共有三个女儿;

Al-Lat –女天神和雨神

Al-Huzza –金星神

Manat – 命运女神

在可兰经里,穆罕默德反对敬拜月神的三个女儿,但是对月神自己却没有多言。月神的偶像位于麦加圣地克尔白(Kaaba),紧邻黑石。

从上述可见,默罕默德时代,中东是一个教派林立,宗教十分复杂的地区。

伊斯兰教的教义,大多是取自犹太教、基督教、祆教等已有的教义。伊斯兰教对其他宗教的律法和社会治理模式也有很多抄袭。在阿拉伯文化当中,部族冲突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起因是因为资源的缺乏。部族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分裂,目的都是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这是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背景。其次,在六世纪时的阿拉伯半岛,宗族关系是联系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纽带,但是,到六世纪后期,也就是穆罕默德有生之年,宗族关系逐渐被更重要的经济和利益关系所取代。

穆罕默德生平

我们对穆罕默德早年的生平了解甚少。主要的信息来源于圣训集等穆斯林自己的记载。他出生于大约公元570年,属于克莱氏(又译作克莱什,古来什)Quraysh部落的Hashim家族。他的父亲名为阿卜杜拉(Abdullah, 意思是安拉的仆人)。穆罕默德是遗腹子。他早年同母亲Amina和祖父生活了几年时间,六岁时丧母,八岁时祖父也过世。此后,他的一位叔父,名为Abu Talib阿布塔里布抚养他长大。叔父很喜欢这个小侄子,对他悉心照料。

据说,穆罕默德曾经跟随叔父的骆驼商队去过叙利亚。显然,他早年在骆驼商队的时候,有许多机会接触到基督教、犹太教等其他宗教。伊斯兰教的传统认为,穆罕默德9岁或12岁的时候,跟随麦加的商队到过叙利亚,在那里遇见了一位名叫Bahira的基督徒隐居修道士,并预言穆罕默德将来要成为神的先知。

穆罕默德大约25岁时(695年)娶了第一任妻子海迪彻Khadija,生育子女数名,但是只有一个女儿Fatimah长大成人(据什叶派文献)。Khadija也是穆罕默德的一个远房亲戚,在当时阿拉伯世界中,这样的婚姻很常见。Khadija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寡妇,拥有一个骆驼商队,并雇佣工人打理。穆罕默德就是她的工人之一,负责贩卖货物,并从外地采购货物,运回麦加销售。据说,穆罕默德经营非常有方,而且以公平诚信闻名,被人称为“al-Amin”,意思是忠诚,可信靠,或称“al-Sadiq”,意思是“真诚”,他常常被人请去做仲裁人。Khadija雇佣穆罕默德以后,财富很快倍增。此后,Khadija向穆罕默德求婚,穆罕默德应允。两人感情应该很好,因为直到Khadija去世以前,穆罕默德再没有另外娶妻。

据伊斯兰史家Ibn Ishaq记载,605年左右,麦加的圣地克尔白因被洪水损坏需要加以修缮,墙上的黑石被暂时移开,此后,在放回黑石的时候,族人当中发生了争执,因为他们无法在放黑石的人选上达成一致,这件事关乎族人的荣誉。最后,他们决定,下一个走进大门的人,无论是谁,就请这人做出裁决。穆罕默德恰好走进大门,因此成了裁决人。他叫族人拿来一块布,由他将黑石放在布上,其他族人各执布的一角,将黑石抬到原位,如此以来,所有族人的荣誉都得以保全。

伊斯兰教在麦加的发展

据说穆罕默德四十岁时,也就是公元610年,第一次看到异象。当时是斋月时间,许多阿拉伯人习惯到安静地方默想。据伊斯兰教文献记载,穆罕默德在一处山洞(Cave of Hira)里默想时,天使加百列向他显现,要他读出一些文字。天使对穆罕默德说:“你要背诵这些启示!”穆罕默德说:“我不识字(ummi)。”天使就背诵了三节经文给他听。他醒来以后,记住了这三节经文。天使用这种方式接连十天向他启示。伊斯兰教的学者们相信,第一个启示发生在斋月的第27天。这天的晚上被称为Laylat-al-Qadr (贵夜,能力之夜, the night of power)。根据古兰经的记载,这天也是神决定第二年世界走向的时候。穆罕默德开始有些疑惑这个异象是否真实,他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诗人,或者被邪灵附身,这两种情况在当时的文化处境里都不是令人愉快的经历。后来,他的妻子和一个侄子名叫Waraqa,都认为他看到的是真正的异象。

此后,穆罕默德也开始相信自己真是神的一位先知,而且是历代以来主要先知中的最后一位(亚当是第一位,接着是挪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穆罕默德)。他相信,犹太人和基督徒虽然也知道神,但是他们信错了,而他自己得到的启示,是为了要纠正那些错误。从那时起,穆罕默德经常得到启示,他就把启示重复出来,跟随他的人用背诵的方式记住。有些启示也可能随手写在羊皮、树皮等可以写字的地方。这些文字记录直到默罕默德去世后多年,公元650年前后,才由他的继任者哈里发奥斯曼Uthman收集整理出来。这是后话。在默罕默德的有生之年,神的启示是不定期出现的,时间、地点都不固定,神启示他的时候,他往往是处于一种魂游相外的状态。启示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以前已经得到的启示,也可能被后来的启示修正,甚至前面的启示被发现不是出自天使加百列,而是出于撒旦,叫做撒旦诗篇,因此被删除。

在最初的三年里,穆罕默德并没有公开宣告他看到的异象。这期间大约有数十人相信了他,皈依伊斯兰教,这些人主要是麦加的普通平民。他们常常暗地里聚集祷告。穆罕默德所在的部落Quraysh起初并没有对他加以反对,但是后来,穆罕默德开始公开反对当地的偶像崇拜,双方开始对立起来,因为偶像崇拜是克莱氏部族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的根本。

起初,穆罕默德的叔叔Abu Talib有意袒护他,但是穆罕默德仍然常常受到攻击。部族首领尝试以各种方式,包括金钱、荣誉、权力、答应帮他赶鬼等条件,希望他放弃自己的信仰,但是都被拒绝。此后,首领要求他行一个神迹,以此证明他的确是受到神的启示,但是也被他拒绝。

615年,麦加贵族对穆斯林迫害情况越来越危险时,穆罕默德听闻阿比西尼亚有个以公正善良闻名的基督徒国王,因而劝告一部分穆斯林逃去避难。共有83名穆斯林携带家眷迁往阿比西尼亚。据可兰经记载,穆罕默德因为同麦加人之间因信仰产生分裂,十分忧愁。经过一段时间的默想,他受到启示,写成了所谓的“撒旦诗篇”。这个诗篇里提到的就是月神的三个女儿,她们的神像就在麦加黑石的旁边。启示里说:

你可曾想到al-Lat, al-Uzza还有Manat,她们是高飞的白鹤(原文意义模糊,这是可能的含义之一),你向她们祈祷也会被垂听。‘By the star when it sets your comrade errs not and is not deceived, he speaks not from his own desire.  Have you thought of al-Lat and al-Uzza and Manat the third, the other, these are the exalted Charaniq (exalted birds) whose intercession is approved.’

这个新的启示暂时缓和了穆罕默德和不相信他的族人之间的矛盾。那些迁往Abyssinia的信徒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返回了麦加。不过,后来穆罕默德又认为,这个启示其实不是来自神,而是来自撒旦,因此这个启示稍后又被新的启示所代替。而麦加人对穆罕默德的迫害又开始加剧。

此后,穆罕默德又宣称,一天晚上,他正在睡觉的时候,在异象中被天使带到耶路撒冷,然后从那里被带到七重天,见到了亚伯拉罕,摩西和耶稣。伊斯兰教称为“夜行登霄 Al-Isra and Wal-Miraj, the night journey and ascension”。此事发生在620年7月27日(回历前1年7月17日)。穆罕默德把他的异象讲给麦加人听,据说很多人都不相信他的话,甚至有些跟随他的人从此离开了。

619年,穆罕默德的妻子和叔父相继过世(The Year of Sorrow)。叔父去世以后,穆罕默德在麦加失去了保护人,来自克莱氏部落的逼迫越来越严重。穆罕默德开始在集市上公开宣传伊斯兰教义。621年,来自麦地那Ansar部族的人在集市上听到了他的宣传。第二年,他们再次去到麦加,邀请穆罕默德作为他们的保护人,并且作为他们部族冲突的调停人。穆罕默德接受了邀请。他的追随者从622年开始迁往麦地那(原名Yathrib,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

此后,他受到新的启示,允许他攻击那些错误对待过他或迫害过他的人。  

这个时期,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如下

只可敬拜安拉

朝耶路撒冷方向祈祷

和平对待其他宗教信徒

照顾寡妇、孤儿和有需要之人

末日会有审判

先知自摩西开始,到穆罕默德为止

此时,伊斯兰教的五大主要教义(五功 arkan al Islam)都已具雏形:shahada(证信,信条);salat(礼拜,祈祷);zakat(天课,施舍);sawm (斋戒,斋月禁食);hajj (朝觐,赴麦加朝圣)

麦地那宪章

622年,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随者受到的迫害越来越大,穆罕默德尝试到附近的塔伊夫宣传伊斯兰,然而,他被当地人殴打、石击、被用荆棘和棍棒抽打。当麦加贵族们决定刺杀他时,穆罕默德的追随者建议他迁往离麦加320公里远的麦地那(原名Yathrib)。这一事件史称“希吉拉Hijra”。“希吉拉”也代表了伊斯兰历的开始,622年成为回历元年。麦地那人希望穆罕默德可以统一他们,避免再度发生像618年那样的麦地那内战。当地的部族冲突已经持续了多年,需要一个冲突双方都能够认可的中间人调停。穆罕默德恰恰是一个理想的人选。622年至623年间,穆罕默德和来自麦加的追随者与麦地那附近的部落签定了一项和平友好协议,建立了一个联盟。这个文件签署后麦地那和它的郊区成为了一个联盟,麦地那是其首都,穆罕默德是其领袖。为了扩大这个和平和安全的区域,穆罕默德与他的国家周围的部落签署类似的条约,最为著名的是与犹太人签署了和平协议,即《麦地那宪章》。以下是宪章的节选:

本宪章是由先知穆罕默德所定,关乎古莱什和麦地那的穆斯林信徒,以及跟随他们,加入他们和与他们同工之人。他们是和睦同居之团体(umma),不容他人搅扰。

一个信徒陷入被掳困境之时,其他信徒不可置之不理,反要鼎力援助,奉上赎金。

信徒不得帮助非信徒与另一个信徒作战。如果一个信徒无故杀害另一个信徒,就必定遭受惩处,除非受害人血亲接受补偿金。……

麦地那宪章开创了伊斯兰教的以下传统

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umma)

信徒和非信徒的权利和义务有所不同

信徒有责任帮助另一位信徒复仇,但不得帮助一个非信徒抵挡一个信徒

犹太人要资助信徒去作战,除非这是圣战。

这一条款成为以后对待dhimmis(齐米,受保护民)的规条的基础。此后,默罕默德又得到新的启示,规条随之修改。

虽然麦地那宪章是穆罕默德的追随者与麦地那人之间订立的,但是也对当地的犹太群体做出了规定,实际上,犹太人并没有参加宪章的制定,更没有同意这些条款。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