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弟兄 / 2023-09-08 / English Version (Click)

本文主要探讨耶利米书中关于何时应该逃走、何时不应该逃走之问题。用近两年的网络热词来表达,就是何时该“润”、何时不该“润”。在耶利米书中,耶和华有两次命令以色列民要“润”,有一次命令他们不要“润”。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一下以色列国从形成到第一次亡国的背景。
摩西在公元前1273年左右带犹太人进入应许之地,建立了后来的以色列国。他在申命记30:15-20警戒犹太人:要想得生命、得祝福、要想在所得之地上长治久安,就要爱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但如果心里偏离不肯听从、却被勾引去敬拜事奉别神、就必要遭灾、及至灭亡、所得之地也必不长久,归于别人。
但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犹太人逐渐偏离耶和华的教导,直至完全背离。他们心里离弃厌恶耶和华,开始侍奉敬拜别神,有了这个毒根,于是在外表,结出了恶果,列举如下:
他们不施行公平和公义、不拯救被抢夺的脱离欺压人的手、专门欺压寄居的和孤儿寡妇、以强暴待他们、在以色列全地流无辜人的血。(耶利米22:3)
行不义盖房、行不公造楼、白白使用人的手工不给工价 (耶利米22:13)
不为困苦和穷乏人伸冤 (耶22:17)
眼和心、专顾贪婪(耶22:18)
地满了行淫的人 (耶23:10)
把儿女经火(即烧死),献祭给摩洛(耶32:35)
做教会带领的人自己腐败,不但不谴责恶,反倒赞成之,导致无人回头离开他的恶、他们在耶和华面前都像所多玛、耶路撒冷的居民都像蛾摩拉。(耶23:14)
于是,神的管教临到了。北国以色列在公元前722年灭亡,又过了一百多年后,南国犹大在公元前587或586年也灭亡了。
耶利米是谁?
耶利米大约生活于公元前650-570之间,他被耶和华拣选为先知,从公元前626年开始向犹太人宣扬神的信息,在公元前 587(或586) 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的四十年间,他不断地劝诫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民应该归回耶和华,并悔改自己恶行,(耶7)他预言巴比伦将毁灭耶路撒冷,将犹太人掳到巴比伦,在经历亡国70年的管教之后,悔改的犹太人将回归重建耶路撒冷。(耶25:2-13)并且,他还预言了耶稣基督的新约。(耶31:31-34)
虽然耶利米告知犹太人,悔改仍然可以使耶路撒冷得以保存,(耶17:19-25、26:3)但犹太人的回应是要谋害他。(耶18:18、26:8)当时间进入耶路撒冷被毁灭的前十年里,也就是进入西底家的统治时期后,耶利米开始谈及“润”。
在耶路撒冷被毁灭之前,耶和华籍他的口命令犹太人要“润”;在耶路撒冷毁灭后,他命令剩余的犹太人不要“润”;并预先命令被掳去巴比伦的犹太人在七十年后要“润”。下面考察这三次事例,试图从中找出耶和华命令的根据。
第一次命令犹太人要“润”。
西底家共在位11年,就是在西底家统治时期,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末世,在还没有被灭亡之前,耶利米传话道,耶和华给了两条路:生路和死路。死路是留着在耶路撒冷,归降巴比伦是生路。(耶21:8-10)
耶21:8-10 “8你要对这百姓说,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将生命的路,和死亡的路,摆在你们面前。9住在这城里的,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但出去归降围困你们迦勒底人的,必得存活,要以自己的命为掠物。10耶和华说,我向这城变脸,降祸不降福,这城必交在巴比伦王的手中,他必用火焚烧。”
这里的的迦勒底人就是巴比伦人,去归降就是离开耶路撒冷,接下来就会被掳去到迦勒底人之地去,这就是一种逃离。
为什么耶和华主张他们投降?主张他们离开耶路撒冷?而坚持留下来的是要受咒诅的呢?
原因就是,此时以色列人,是在为上面列出来的恶果或罪愆受刑罚、受管教。而管教的方式就是要把他们的颈项放在巴比伦王的轭下,服事他和他的百姓。(耶27:12)
神的管教是出于爱。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来12:6-7)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伯5:17)
在受到神的管教时,人的反应非常重要。正确的态度是谦卑痛悔。(启3:19)放下一切持以为傲的,降服在神面前,接受一切的管教,相信神的爱、恩典和怜悯。这种态度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被神祝福。(太5:3)
错误的态度是刚硬抗拒。但这是有害的,因为愚妄人藐视父亲的管教,(箴15:5)弃绝管教的,必致贫受辱,(箴13:18),是轻看自己的生命,(箴15:32)是愚蠢的。(箴12:1)抗拒管教反映出的是内心的骄傲、刚硬和不信。
在耶利米前二十几年的先知生涯里,一贯心中厌弃耶和华的犹太人非常反感他所传讲的悔改信息,以至于想除掉他。此时,听到了耶利米的要“润”的命令后,大多数表示不信。耶利米哀歌4:12 “地上的君王、和世上的居民,都不信敌人和仇敌能进耶路撒冷的城门。” 这种骄傲、刚硬和不信将带来更大的刑罚,那就是耶路撒冷将被毁灭。耶27:8 “无论那一邦、那一国,不肯服事这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也不把颈项放在巴比伦王的轭下,我必用刀剑、饥荒、瘟疫、刑罚那邦,直到我借巴比伦王的手,将他们毁灭,这是耶和华说的。”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何神要祝福“润”的民。因为此时“润”的就是代表信的、谦卑悔改的。为了让信的、谦卑痛悔的人免于被毁灭,免于承受对那些不信的、骄傲和刚硬之人的刑罚,所以,耶和华让他们离开,去接受管教,即归降巴比伦人。
但归降敌人,是要受羞辱的,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作为俘虏,背井离乡,去到别人指定的地方住,要屈尊在巴比伦王的面前,服侍他,(耶利米27:11-12)在巴比伦,在指定的地点,要重新盖房子,重新栽种田园,不但外表上要顺服,而且在心里也要顺服、知足、喜乐。耶利米29:7 “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 也就是说,这种生路是,要甘做一个亡国奴。但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是打了胜仗,自己的命,就是对自己所做选择的奖赏,就是战利品。
要想选择这一条路,必须要信这是神的旨意,并愿意顺服。这就需要谦卑降服在神面前,离开耶路撒冷这个城。此时的这个城既可以是代表罪,也可以是代表一切持以为傲的事物,例如:爱国情绪(我们是以色列人,我们要捍卫以色列国)、民族自豪感(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代)、职业和地位(我是王、是祭司、我是当官的、是商人、我是教师、学者等等)、职业和地位带来的身份感、安全感(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社会关系、地位、熟悉的生活环境、菜市场)。不但要放下这一切,还要准备接受迁移后的羞辱和艰难;另外,还需要准备承受熟人或邻居们的讥讽和嘲笑,居然甘当亡国奴!
无疑,对于当时绝大多数的犹太人,这条路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在灵命里,与耶和华的关系很远,神的重要性,在他们生活中排在很靠后的位置。而对地位、名誉、产业的爱、对人的惧怕,要远远高于对神的爱和对神的怕,所以从西底家王,直到寻常百姓,少有选择离开耶路撒冷归降的,(耶利米哀歌4:12)他们感觉留在耶路撒冷更容易、更方便。之所以感觉上会更舒服,还是因为这和他们的价值观更相符合。
所以,问题的根本是信,是否要信神、顺服神。是靠神的义、走神的路,还是要信自己,靠自己的义,走自己的路。
罪当然必须离弃。而爱国情绪、民族自豪感,职业、地位、身份、安全感,虽然这些东西本身是好的,但当这些东西比神还重要时,就成了拦阻人的障碍,使人不能依靠和顺服神的带领、从而不能得到神的保护,使人不能把十诫的前两条命令活出来,就是不能尽心尽意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就不能和耶和华有顺畅的关系,就不能和祝福的源头严丝合缝地联结起来,总是感觉和神哪里有些别扭,有些不自然。
但要得神的祝福,就需要顺应神的带领,就必须放下上述这一切。凡是不能放下这一切的,就是爱这一切多过爱神的,自然就不能接受神的指引。
故此,这些在耶路撒冷城破之前离开的,反映出这些人看神的话语、神的旨意,是高于自己一切的。耶和华就称他们为好果子,要受祝福。(耶24:5-7)凡是留在耶路撒冷和去往埃及地的,就是继续抓住这一切不放的,耶和华称他们是极坏、坏得不可吃的无花果,要被灭绝。(耶24:8-10)
上面的分析显示,神的救法,就是因信得生;人是否相信神、心里对他的态度,不仅关乎永生,与现世的实际生活也是直接相关,因为我们的灵引导魂、引导我们做出每个决定,这些决定影响我们的生活。
圣经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正反例子。妓女喇合因着信神,把神的旨意摆到最高位时,她就不但救了自已全家的性命,而且自己嫁入以色列,成了大卫、耶稣的先祖。(马太福音1:5-6)罗得的太太,对索多玛、蛾摩拉给予她的东西恋恋不舍,该润的时候,不能润,最后成了一根盐柱。
第二次命令犹太人不要 “润”。
上面已经考察过,当时绝大多数犹太人的属灵状态使他们在当“润”的时候,不能“润”。下面我们会看到此种属灵状态又使他们在不该“润”的时候,非要“润”,从而陷自己刚出虎口,又入狼穴。
这一处的经文在耶利米书42章,其背景是这样的。在公元前587或586年,耶利米的预言终于成真,巴比伦攻破耶路撒冷、焚烧圣殿。耶路撒冷城破之后的惨状,可比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其惨状可从耶利米哀歌1-5章中看出。另举两处经文为例,耶利米书39:6-7和诗篇137:8-9节。
耶利米39: 6 “巴比伦王在利比拉(Riblah),西底家眼前杀了他的众子,又杀了犹大的一切贵胄,并且剜西底家的眼睛,用铜链锁着他,要带到巴比伦去。” 诗篇137:8 “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阿,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
城破之后,幸存下来了一小撮犹太人,巴比伦王立一个犹太人基大利为总督,来管理他们。但基大利又被人给暗杀了。剩下的民害怕巴比伦人把总督被暗杀的罪名按在他们头上,来报复他们。在经历过屠城之后,他们非常惧怕巴比伦人,于是他们准备逃往埃及。(耶41:16-18)也就是说他们准备要“润”。
在出发前,他们来求问耶利米,让耶利米告诉他们神的旨意,自己该去哪里。(耶42:1-3)虽然他们嘴上是说,求问神的旨意,但其实是他们已经定了主意,现在仅仅是要神来认证他们自己的决定。(耶42:20-22)
耶和华的话十天之后临到,他的信息是,如果他们留在这块土地上,上帝就会保护和建立他们。(耶42:10-12)如果拒绝信靠祂,而是去埃及地寻求安全和供给,他们所担心的在犹太会临到他们的事,就会在埃及临到他们。他们将为自己的不信付出的代价,那就是:刀剑、恐惧、饥荒、死亡、瘟疫、灾难、忿怒、诅咒、恐怖、谴责和责备。(耶42:13-19)
为什么耶和华之前命令要“润”,而此时却命令不要“润”呢?
答案在于,可怕的审判日子已经过去,已经降下的审判满足了因犹太人毁约而产生的神圣要求。审判的季节已经被怜悯的季节所取代。
神看到他的子民受到痛苦时,也是极端痛苦的,并产生了后悔感,(耶42:10)这种后悔感,不是说神发现做错了,而是说,神希望这些刑罚没有发生就好了。就像父母亲,在孩子做错事时,管教了他/她,看着他/她在哪里大哭,心中希望如果这孩子没有这些痛苦就好了,但那需要孩子在一开始就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一方面是不得不管教,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施加的管教感到后悔。这种后悔体现出的是神的爱,神甚爱人,不愿人受到这样的痛苦。
神也知道他们很怕巴比伦王,所以宽慰他们不要怕,为什么不用怕?因为有神在,神会感动王的心,使王怜悯这些人,会让他们安然返回家园。
耶和华不让他们去埃及,不仅是为了要祝福他们,更是为了保护他们避免受到不久将来的对埃及的大刑罚里。耶利米第46章,预言了将要临到埃及的刑罚。
埃及在卡尔凯米什之战(the Battle of Carchemish,605 BC) 中战败,但它并没有经历过军事入侵。但犹大从米吉多战役(the Battle of Megiddo,609 BC)开始就不断经历入侵的严酷考验。因此,埃及的和平与犹大饱受战争蹂躏形成鲜明对比,这可能是这一小撮犹太人要“润”去埃及的出发点。
但实际上,犹大的考验已经过去,埃及的考验即将开始。所以在巴比伦最终攻破耶路撒冷之前,神所传达的信息是:投降流亡,即“润”,为的是要他们避开将要临到的大刑罚。同理,为了保护这些余民不受将要临到埃及的刑罚,神的信息是:相信我,留在这块土地上,不要逃往埃及,即不要润。
但遗憾的是,这些余民,在受了刑罚后,虽然罪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他们自己的心里没有变化,仍然是骄傲、刚硬和不信,所以他们没有顺服神,还是硬着心去了埃及。(耶43)
第三次命令70年后要 “润”。
耶利米预言,作为管教,犹太人要在巴比伦住70年,70年之后,巴比伦要因它的罪孽受刑罚。(耶25:11-12)那时,为了让已经受过管教的犹太人免受对巴比伦的刑罚,神命令他们那时要“润”。耶50:8 “我民哪,你们要从巴比伦中逃走,从迦勒底人之地出去,要像羊群前面走的公山羊。” 润了之后该做什么呢?耶51:50 “要在远方记念耶和华,心中追想耶路撒冷。”
结论
所以在耶利米书,逃和不逃、润和不润的判断标准是,神要做什么,如果神要刑罚此地,那就应该避开此地,如果神已经刑罚完,那么应该留下来。
神不改变,而且他还在掌管这个世界。如果这里总结的“润”和不“润”的标准是正确的,那么或许就可以思考:在基督再来之前,神现在要刑罚哪里?再接下来,他会刑罚哪里?
如果某一个地方,长期结出上述的恶果,那么就具备了神刑罚的条件。但即使条件具备了,也不意味着神的刑罚会立即降下,因为神的耐心和怜悯会使这个时刻推迟到我们的耐心之外,以为不会发生了,但它终究会临到。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对耶和华神的相信,并对他的声音保持敏感、谦卑和顺服。信神,意味着相信神的能力、同在、知识、爱、恩典、怜悯和信实;相信祂会一定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提供所需的智慧和指引;相信神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知道我们需要做什么,也知道我们不需要做什么;相信只有神会为自己指引方向;相信神会通过祂的话语和祂在您生命中安置的子民对您说话;而这些信念要起始于对耶稣基督的相信。
所以,在向上帝祈求后,在研究了上帝的话语在这个问题上的论述后,在与明智的朋友交谈后,在听取了明智的建议后,于是我们对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此时,就到了我们做选择的时候,而此时的选择就体现出,我们是否真的是只信上帝,这不是个容易的事。
顺服神的旨意并不意味着生活会变得容易,甚至会变得非常艰难,感到非常失落,这在耶利米书中的两次“润”和一次不“润”之后犹太人将要过的生活中可以看出,但出于信心的选择看上去是冒险的,但却是绝对安全的,而出于眼见的的选择是容易简单的,但至终却是致命的。
本文是为了响应侍奉耶稣网站对 “基督徒润学” 的征稿,故不揣浅陋,分享一点浅见,欢迎指正,并期待读到其他弟兄姐妹在此方面的分享。
征稿:基督徒“润”学 Call for Papers on Christian“Runology”
注:
没有证据表明尼布甲尼撒为总督基大利被暗杀事件进行了报复,他确实在公元前 582 年抓走了更多的俘虏。(耶利米书52:30)但这可能是因为余民不听神的话,畏罪潜逃去埃及导致的,而且这是4-5年后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