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Peiqi / 2021-08-06 收稿
编者识:Peiqi弟兄是某市家庭教会的带领人,具有基督教研究和神学研究两个硕士学位。在本文中 Peiqi 弟兄探讨了恢复历史中耶稣的必要性。本次获Peiqi弟兄不吝赐稿,深为感谢。
基督徒都知道效法耶稣的重要性。要有效效法耶稣,首要条件是我们对耶稣有深入而正确的了解。否则,我们效法的就可能不是真实的耶稣,而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某种形象。这非常危险,因为效法错误的“耶稣”其实也是“拜偶像”。
那么,我们如何确保自己所信所效法的耶稣是真实的那位耶稣,而不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形象呢?
可能有弟兄姊妹会说:“认真读圣经。”这个答案是对的,但有点过于简单。须知,耶稣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将近2,000年,福音书的成书时间至今也有1,900多年,我们如何确保自己对如此古老的故事和文字有正确的理解?比如,当耶稣看到圣殿里面有人在做买卖,他就“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太21:12),今天教会里面也常有人利用聚会的便利做生意,我们是否也该推倒他们的桌子并把他们赶出教会?另外,耶稣再次回到圣殿时没再理会那些做买卖的人,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更复杂的问题:我们该效法耶稣推倒做买卖的人的桌子,还是该效法耶稣不理会他们?或者,我们什么时候该效法耶稣推倒桌子,什么时候该效法耶稣不理会做买卖的人?可见,要效法耶稣,我们不仅要认真读圣经,还要深入理解经文背后的精意,理解耶稣的言行的真正含义。而要达成这样的目的,我们需要进入当年的处境,在耶稣所处的时空之中了解耶稣的所作所为并理解其含义,这就是探索“历史的耶稣”。
会不会有危险?
对一些基督徒来说,探索“历史的耶稣”似乎隐藏着某种危险:福音书的记载不是很详细吗?难道基督徒还需要从其它资料了解耶稣?这是不是把其它资料的权威性等同于圣经的权威性?还有,万一历史的耶稣(Historical Jesus)和我们所信仰的耶稣(Jesus of Faith)不一样,我们该怎么办?
应当承认,这种担心有一定的合理性,世界上确实有很多探索“历史的耶稣”的人最终描述出一位面目全非的“耶稣”,比如把耶稣描述成为“政治的革命家、娶抹大拉玛丽亚的魔术师、加利利的教祖、拉比、无知的犹太好讥诮之徒、法利赛人、反法利赛的禁欲主义者、末世的预言家、在奥古斯丁‘雅皮’中的嘻皮士,或是邪教吸毒的领袖。”[1]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止探索历史的耶稣的脚步。倘若有人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把你善良有智慧的父亲污蔑成为一个骗子、精神病人、吸毒者和对婚姻不忠的混蛋,你会因此而放弃进一步了解你父亲,还是更用心去了解你父亲?
有些基督徒还担心,“客观中立”地探索历史的耶稣有可能会把我们带进一种危险之中,就是发现历史的耶稣和我们信仰的耶稣有所不同,进而影响我们的信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既然耶稣宣告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我们有信心相信,真正谦卑的探索不仅不会带我们远离真理,反倒会让我们更加认识真理,也即更深地认识耶稣。事实上,那些把耶稣描述得面目全非的学者们,他们本身就不相信耶稣是神,也不相信神迹,所以当他们做研究时,他们常常失去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随意根据他们自己的喜好判断福音书中的某些段落是无效证据,因此他们必然会走偏,越来越远离真理。相反,倘若我们更加客观中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圣经的真实性和福音书的准确性,从理性方面增强我们的信心,进而更新我们的生命。
毋庸讳言,研究历史的耶稣很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我们没有预计到的地方,很可能也会对我们如何理解耶稣和如何诠释圣经带来巨大的影响,然而这种意外和转变本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部分。倘若我们因为害怕发现真理或害怕转变而拒绝探索,我们的信仰与迷信又有什么区别?倘若我们相信自己所信的是一位真神,却没有勇气去探索这位真神借着一个叫耶稣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的“信”又有多少含金量?
须留意的是,当我们探索历史的耶稣时,我们有时需要借助圣经以外的资料,甚至是考古的发现,然而,这不等于我们认为这些资料和考古发现具有和圣经一样的权威。任何考古发现和圣经外的资料,都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耶稣生存的时空,进而理解历史的耶稣。
福音书、背景与诠释
既然我们理解历史的耶稣的资料是福音书,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直接读福音书不就可以了吗?何必做那么多的探索?
这涉及到如何有效诠释福音书以至整本圣经的问题。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是非常客观中立的人,而且具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因此觉得自己对福音书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我们对别人的话或对圣经的理解,受我们个人的背景的影响极大。生活中,若沟通双方的背景相差很大而又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别,双方就很容易产生误会。比如,中国某些地方“媳妇”意为“妻子”,另一些地方“媳妇”则意为“儿子的妻子”;在香港,楼层的“地下”相当于大陆所说的“一楼”,“一楼”则相当于大陆的“二楼”;在西方,有权势的人喜欢背对着窗户而坐,而中国有权势的人则喜欢背对着墙壁而坐。因此,若不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诠释对方的意思时产生误会几乎是必然的。
这种因为背景的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在诠释新约时也时有发生。在约翰福音12章,耶稣使用唾沫和泥的方式医治一个天生的瞎子(约9:1-12)。受今天的文化的影响,我们对耶稣的行为不仅觉得恶心,甚至可能觉得耶稣的行为表明他厌恶这个人,事实上有些牧者就是这样诠释这段经文的。然而,若放到当年的处境之下,再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耶稣是在用创造的泥和生命的水重新创造瞎子的眼睛[2],这段经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耶稣就是创造的主,并且在做新创造的工作。可见,要有效诠释新约,我们必需意识到背景差异的存在,并透过了解新约时代的文化、宗教、地理等方面的背景以降低背景差异带来的影响。
有时,文化和宗教的差异也会影响我们对经文意义的精确把握。今天我们读“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时(路10:25-37),很容易觉得撒玛利亚人的形象很光辉, 很难体会当年第一批听众听到这个故事时的愕然、受辱和不舒服的反应[3]。在犹太人眼中,撒玛利亚人血统不纯正,信仰有问题,历史上还和犹太人有过节,比如曾经阻拦犹太人建立耶路撒冷城墙和圣殿(尼希米记),所以犹太人对撒玛利亚人既有鄙视,又有厌恶和仇恨。然而,故事里面真正懂得爱邻舍的既不是祭司,也不是文士,而是撒玛利亚人。“好撒玛利亚人”这个比喻对听众的冲击,就像对着一群极度鄙视日本人的中国人称赞某些日本人“比绝大部分中国人更有爱心”,并且要他们学习这些日本人和爱这些日本人。可见,对当年的背景了解越深,我们越能够理解经文背后的深刻含义,也越能够明白耶稣所讲的这个故事对于听众的挑战是何等之大,同时明白天国的伦理要求是何等的高。
上面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要更有效地理解福音书,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年的社会、文化与神学知识,补充我们缺乏的背景信息。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寻求‘填满’福音书所描述”而又没有明确写出来的背景信息[4],这些信息对当年的读者而言是常识,完全无需解释。但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这些信息不仅时代久远,还隔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倘若不“填满”这些差异造成的鸿沟,我们必然会误解耶稣的某些言行,或者无法理解耶稣的某些行为的巨大意义。因此,探讨历史的耶稣实际上会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耶稣。
另外,福音书有很多叙事,诠释叙事时,我们还需要留意叙事的种类。圣经中的叙述文可分为历史性叙述文和例证解说性叙述文,前者记叙发生在真实时空中的事,不一定是我们效法的典范,后者用以说明某个真理,一般可以作为效法的典范[5]。对于历史性叙事,我们需要努力提炼出中间的永恒真理,而后再尝试让这个真理来改变我们的生命或是效法这个真理。福音书关于耶稣的很多行为的记载属于历史性叙事,比如前面提到的耶稣在圣殿里面赶走做买卖的人并推倒他们的桌子的叙事就是典型的历史性叙事。这个叙事,需要放在当时的背景及旧约的预言下面去理解,其意义不是洁净圣殿,也不是对抗宗教领袖们的腐败,而是一个行动式的审判比喻,象征圣殿的被毁和演示“主的日子”[6]。很明显,要从历史性叙事中提炼出永恒的真理,我们同样需要对当年的背景非常熟悉。
更深的信仰
研究历史的耶稣还能够帮助我们走出盲目的相信和肤浅的认知,进入更深的信仰层面。
基督信仰和各大宗教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其历史性。与佛教、印度教等纯思辨的宗教不同,读圣经时我们常常发现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非常明确的,比如耶稣降生于凯撒奥古斯作王、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路2:1-2),地点是伯利恒(太2:1,路2:4),成长的地方则是拿撒勒(太2:23,路2:39)。这些信息不仅告诉我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也给了人们证伪的机会。
经过启蒙运动洗礼后的今天,人们往往重视历史证据。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圣经的各个作者并不想把相关书卷写成我们所理解的历史著作,但圣经记载的历史却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很多时候,当圣经与圣经之外的历史记载发生冲突时,最终往往证明圣经的记载是正确的,并在理性方面给了基督徒更强的信心。比如,但以理书记载巴比伦帝国最后的国王是伯沙撒,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巴比伦最后的国王是拿波尼度,很多学者据此认为但以理书的记载是错误的。然而,现代研究发现,伯沙撒当年是与其父亲拿波尼度一同执政,并且掌握了实权,所以,他才是巴比伦陷落时住在巴比伦城主持大局的掌权者。事实证明,但以理书的历史准确性比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书更高。新约的路加福音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按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居里扭是主后6年担任叙利亚巡抚,因此和路加记载的耶稣降生的时间对不上,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居里纽很可能在主前4-6年也担任过叙利亚巡抚,也即曾两次担任该职。因此,我们无需担心探索历史的耶稣会让我们的信仰破灭,反倒应该热切拥抱客观中立的研究,因为既然耶稣是真理,我们就不怕寻求历史的真相。
对于基督信仰的历史性,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福音书告诉我们那么多时间和空间的信息,难道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会不会还有其它作用?须知,保罗告诉我们,“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那么,凯撒奥古斯时代、伯利恒、拿撒勒这些信息对于塑造我们的基督徒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事实上,福音书里面很多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信息都含有很强烈的神学信息。比如,凯撒奥古斯都是古罗马第一位皇帝,其权势及威望之高,历史上罕有人能相提并论。路加福音特别提到耶稣降生于凯撒奥古斯都时代,使徒行传则结束于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很明显,路加是希望我们看到,耶稣带来的天国正以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进入历史,开始翻转罗马这个强大的帝国并最终彻底翻转人类一切的帝国。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何等可畏的帝国,天国仍然能够彻底翻转它们。同时,这也是给我们极大的提醒,因为天国不是靠着武力去赢得地土,乃是靠着耶稣那样的降卑服事去推动。
伯利恒则显示出上帝救赎计划的奇妙。早在耶稣降生前六七百年,上帝已经借着弥迦先知预言了耶稣的降生。透过这一切,我们看到上帝一直在掌管历史,而且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这可以给我们何等的信心。
那么耶稣生活的拿撒勒又如何呢?了解耶稣时代的拿撒勒,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道成肉身”的真理。很多人常常有种错觉,觉得耶稣童年生活在田园牧歌的安静环境之中,然而,真实的加利利是犹太人与外邦人混居的地方,附近有很多异教的剧院、神庙、偶像和各种乌烟瘴气的习俗,而加利利湖周围的山丘上则有很多渴望革命并推翻罗马人统治的“神圣盗匪”[7]。可以说,在传统基督徒看来,耶稣时代的拿撒勒世俗、喧嚣、混乱,完全不适合作为灵修的场所,甚至不适合基督徒生活。然而,奇妙的是,耶稣就在这个地方长大,并在这个地方开始了他对天国的宣告和对门徒的呼召。透过这些信息,我们就更清楚基督徒当如何效法耶稣,主动进入世界并影响世界,而不是作个避世者。
对历史的耶稣的研究还可以纠正我们对耶稣的错误认知,并更新我们对他的态度。根据圣经记载,耶稣荣入圣城时骑的坐骑是驴驹,基于我们的文化及对耶稣的刻板印象,我们很容易得出耶稣很谦卑、很和平地进入圣城的结论。然而,在当时的犹大文化中,所有的人都知道骑着驴驹进入圣城的人就是上帝所应许的那位弥赛亚,所以,耶稣的行为是非常高调地宣告了他的身份,也是对当权者的公开挑战。随后,他就进入圣殿赶走做买卖的人,又预言圣殿的被毁。这个形象,固然是谦卑和平的,同时也宣告了上帝公义且严厉的审判。今天很多基督徒对耶稣缺乏必要的敬畏,原因在于他们认知的耶稣出现偏差,他们就像道尔西·西勒所说的一样,“把犹大狮子的爪子剪了,将他变成那些脸色苍白的牧师们和虔诚老太太们的猫宝宝。”[8]然而,福音书明确告诉我们,耶稣诚然是犹大的狮子,我们需要敬畏他。
对历史的耶稣的探索,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是让我们对天国和上帝的计划有更全面的认知。莱特认为,耶稣是让“以色列真正的被掳归回”的那一位[9],他认为当年很多以色列人都相信以色列仍然处于被掳之中,并且正在等候归回。放在这个背景下阅读耶稣用唾沫和泥医治天生的瞎子的神迹,再联系耶稣关于天国的教导,我们就会看到这个神迹不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耶稣有医治的能力或证明他是上帝,同时也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耶稣正在进行新的创造,表明“新时代的穿入”[10]。对于耶稣赶走圣殿里面做买卖的人的叙事,同样的,若把它放到当年的背景之下,我们看到耶稣是在宣告上帝已经放弃圣殿,并且将要审判以色列和毁灭圣殿。那么新的以色列或新的圣殿是什么?根据圣经的启示,新的以色列就是教会,新的圣殿则是基督徒团体。这种认知将会对我们如何诠释启示录关于圣殿的章节和如何看待今天的以色列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结语
基督信仰是历史性非常强的信仰,然而,很多基督徒常常把历史性从信仰中剔除,把历史中的耶稣压平成为没有血肉的抽象人。因此,牧者的讲道常常把耶稣描述成为高高在上、不沾染人间烟火的上帝,而信徒则往往只关注福音书中的神迹和应许的安慰,并且想尽办法争取让类似的神迹与安慰发生在自己生命之中。然而,这两种极端所呈现的耶稣都不是真实的耶稣,我们需要让耶稣作回他自己,并效法真正的耶稣。要达成这样的目的,我们就需要探索历史的耶稣。
当然,探索历史的耶稣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的意外,这些意外可能会把我们带到某个我们没有预计到的地方,并且会对我们的信仰和生命提出要求。然而,这种意外是我们值得期待的,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越是以谦卑敬畏的心探索历史的耶稣,我们对耶稣的认识就会越深,我们的信仰和生命也会被越深入地更新,最终让我们越来越明白上帝的旨意,并变得越来越像耶稣。
[1] 杨腓力著。刘志雄译。《耶稣真貌》。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8页。
[2] 麦当纳。耶稣生平。第四课。第二大点。
[3] 戈登·D·菲,道格拉斯·斯图尔。魏启源等译。《圣经导读:解经原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第147页。
[4] 麦当纳。耶稣生平。第一课。第二大点。
[5] 哥登。新约概论。第四课。第一大点。
[6] 麦当纳。耶稣生平。第九课。第一大点。
[7] 汤姆·莱特著。邓嘉宛译。《朝圣之路》。台北:友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第74页。
[8] 杨腓力著。刘志雄译。《耶稣真貌》。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9] 麦当纳。耶稣生平。第一课。第二大点。
[10] 麦当纳。耶稣生平。第四课。第二大点。